[发明专利]锂的预掺杂方法、锂预掺杂电极和蓄电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32145.3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1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藤井祐则;佐竹久史;木下肇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G11/22;H01M4/13;H01M4/134;H01M4/139;H01M4/1395;H01M4/36;H01M4/48;H01M4/6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掺杂 方法 电极 器件 | ||
1.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溶剂的存在下将能够吸留、放出锂离子的Si系材料与锂金属混炼混合,该能够吸留、放出锂离子的Si系材料是从a)硅、以及硅和二氧化硅的复合分散体,b)由SiOx表示的、具有硅的微粒在硅系化合物中分散的微细的结构的粒子,0.5≦x<1.6,和c)上述式的硅低级氧化物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Si系材料,用1~40质量%的碳覆膜将Si系材料的表面被覆。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溶剂是从碳酸酯类、内酯类、环丁砜类、醚类和烃类中选择的、不与锂金属和掺杂了锂的Si系材料反应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4.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溶剂是不与锂金属和掺杂了锂的Si系材料反应并且沸点为150℃以上的溶剂。
5.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溶剂的存在下、使用旋转高速型混炼机将Si系材料与锂金属混炼混合。
6.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锂的预掺杂方法,其特征在于,将Si系材料和厚度0.1mm以上的锂金属在溶剂的存在下预混炼后,使用旋转高速型混炼机混炼混合。
7.蓄电器件用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对于Si系材料,采用将上述Si系材料和锂金属在溶剂的存在下混炼混合的方法预掺杂锂,该Si系材料选自能够吸留、放出锂离子的Si系材料以及d)将上述Si系材料的表面用相对于Si系材料为1~40质量%的碳覆膜被覆的碳被覆Si系材料,该吸留、放出锂离子的Si系材料是从a)硅、以及硅和二氧化硅的复合分散体,b)由SiOx表示的、具有硅的微粒在硅系化合物中分散的微细的结构的粒子,0.5≦x<1.6,c)上述式的硅低级氧化物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8.蓄电器件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极材料和粘结剂。
9.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器件用电极,其特征在于,粘结剂为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酰亚胺树脂。
10.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蓄电器件用电极,其特征在于,将蓄电器件用电极在200℃以上的温度下加热而成。
11.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器件用电极,其特征在于,蓄电器件用电极还包含纤维状导电材料作为导电材料。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电器件用电极,其特征在于,纤维状导电材料为气相生长碳纤维。
13.蓄电器件,其具有权利要求8~12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器件用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214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具有安装在门上的运输缓冲垫的晶片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