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冷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3523.8 | 申请日: | 2013-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83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太田阿誉;长谷波大辅;安部井淳;鬼头佑辅;鸟越荣一;长泽聪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28D1/053 | 分类号: | F28D1/053;B60H1/32;F28D20/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多个冷媒管(45、451、452),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之间具有多个间隙(46、461、462)而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
蓄冷材料(50),其配置于所述多个间隙(46)中的至少一个间隙(461)内,
所述多个间隙(46)中的至少另一个间隙(462)成为空气通路,
所述蓄冷材料配置于连续排列的两个以上的所述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
在将从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冷媒管间距时,之间存在所述蓄冷材料的相邻的所述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2)比之间存在所述空气通路的相邻的所述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1)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
在连续排列的所述蓄冷材料的数量为n时,之间存在所述蓄冷材料的相邻的所述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2)是之间存在所述空气通路的相邻的所述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1)的1/n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
位于相邻的所述蓄冷材料之间的所述冷媒管(452)的冷媒管高度(Th2)比与空气通路相接的所述冷媒管(451)的冷媒管高度(Th1)小,所述冷媒管高度是所述冷媒管在所述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
5.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多个冷媒管(45),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之间具有多个间隙(46、461、462)而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
蓄冷材料(50),其配置于所述多个间隙(46)中的至少一个间隙(461)内,
所述多个间隙(46)中的至少另一个间隙(462)成为空气通路,
在将从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冷媒管间距时,之间存在所述蓄冷材料的相邻的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2)比之间存在所述空气通路的相邻的冷媒管的冷媒管间距(Tp1)小。
6.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多个冷媒管(45),其各自在内部具有冷媒通路,且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以及
蓄冷材料(50),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冷媒管之间,
在将从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一个冷媒管的中心到所述多个冷媒管中的另一个冷媒管的中心的距离定义为冷媒管间距时,
所述多个冷媒管具有:
多个第一冷媒管(451),其以第一冷媒管间距(Tp1)配置;以及
一个以上的第二冷媒管(452),其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一冷媒管之间,以比所述第一冷媒管间距小的第二冷媒管间距(Tp2、Tp3)配置,
另外的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一冷媒管之间的空间成为空气通路,
所述蓄冷材料配置在所述第二冷媒管与位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两侧相邻位置的两个冷媒管之间,所述第二冷媒管位于所述蓄冷材料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
配置于连续排列的两个以上的所述间隙中的所述蓄冷材料能够在所述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不经由空气地与划分连续排列的两个以上的所述间隙的所述冷媒管进行热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二冷媒管与位于所述第二冷媒管的旁边的两个冷媒管之间的所述蓄冷材料、与所述第二冷媒管能够在所述多个冷媒管的排列方向上不经由空气地进行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35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操作装置
- 下一篇:废弃物处理方法及废弃物焚烧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