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管理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8138.2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8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松平·于 | 申请(专利权)人: | FCA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35/02 | 分类号: | F02D35/02;F02D37/02;F02D4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11336 | 代理人: | 董巍,谢栒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管理 策略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内燃气发动机,更具体地,涉及特别是在发动机爆震事件过程中控制发动机扭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内燃机可能易受指定条件下的非期望爆燃的影响。非期望爆燃可能导致增加的压力积累和发热,该增加的压力积累和发热可以使发动机部件退化并降低发动机效率。这种非期望的状况常伴随着常称作爆声或爆震的特定发动机噪声。噪声或爆震常在指定的频率范围内。这样,多数用于识别和解决诸如发动机爆震的爆燃的方法常包括放置声传感器,该声传感器设计为检测发动机机体、气缸或者甚至进气歧管内的指定频率。“爆震传感器”包含调节至发动机爆震频率的压电元件。来自发动机爆震的振动将使压电元件振动,压电元件生成可发送至发动机控制单元(ECU)的电压。该ECU使用此电压输入以检测爆震并相应地做出反应。
无论发动机爆震是怎样确定或报告至ECU的,当前的爆震控制对策主要依赖于点火调整,又名“点火延迟”,以减轻并消除爆燃。令人失望的是,因为将点火从其最佳设定点(例如从其“用于最优扭矩的最小火花”(MBT)设定点)延迟,所以发动机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这种效率的降低将使车辆的燃料效率退化。此外,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将减少,从而危及车辆的性能及其可驾驶性。因此,存在对于爆震控制技术的需要和期望,该爆震控制技术可以将车辆性能和发动机效率最佳化,而不危及发动机的硬件保护。
发明内容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控制车辆的发动机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处理器中检测至少一个发动机气缸中的发动机爆震;在处理器中为其中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每个气缸计算爆震密度;以及基于为其中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每个气缸所计算的爆震密度,在所有发动机气缸上进行空气管理。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发动机扭矩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与至少一个发动机气缸相关联的至少一个爆震传感器;以及连接至至少一个爆震传感器的控制器。控制器适于:检测至少一个发动机气缸中的发动机爆震;为其中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每个气缸计算爆震密度;以及基于为其中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每个气缸所计算的爆震密度,在所有发动机气缸上进行空气管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有发动机气缸上进行空气管理包括:减少其中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所有气缸中的空气并增加其中未检测到发动机爆震的所有气缸中的空气。
从下文所提供的详细说明中,可以了解本公开的进一步应用领域。应当理解,包括所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说明实际上只是示例性的,仅意图用于例示的目的,而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使用的范围。由此,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的变化意图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了根据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在车辆上实施发动机扭矩控制的系统;以及
图2图示了根据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控制车辆中的发动机扭矩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先进的气门机构技术(例如)的发展,现在可以控制每个独立的发动机气缸中用于燃烧的空气量。这样,本文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扭矩管理策略,其实施更加精密的爆震控制方法,该方法缓解/减轻了爆震的起因,同时还将车辆性能和发动机效率最佳化而不危及发动机硬件保护。
图1图示了用于车辆的示范性发动机扭矩控制系统10,该发动机扭矩控制系统10可以经编程以进行本文所公开的具有新颖性的控制方法100(图2)。该系统10包括联接至发动机机体14的进气歧管12。来自发动机机体14的废气通过催化转换器16传递至车辆的排气管。废气的一部分经由废气再循环(EGR)阀20再流通至进气歧管12,在废气再循环阀20处,将再流通的废气与新鲜空气混合并重新引入发动机机体14的燃烧室中。阀20由发动机控制单元(ECU)30或其他合适的控制器控制。ECU30可以是经编程以进行下文所讨论和/或其他必要的控制器功能的处理器。应当了解,为方便起见,在图1中,系统10内必要的管线/管道和向部件的连接图示为连接箭头而未做数字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CA美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FCA美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8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