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及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0267.3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97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钟化 |
主分类号: | C08J9/18 | 分类号: | C08J9/18;B29C44/00;B65D1/00;B65D25/28;B29K2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欣;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树脂 发泡 粒子 成形 以及 它们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以及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进行模内发泡成形而成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例如周转箱等)、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而得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具有模内发泡成形体的优点即形状的任意性、轻量性、绝热性等特征。此外,使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而得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若与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而得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相比,则耐化学药品性、耐热性、压缩后的应变回复率优异,此外,若与使用聚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而得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相比,则尺寸精度、耐热性、压缩强度优异。
由于这些特征,使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而得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被用于以汽车内装构件、汽车保险杠用芯材为首的绝热材料、缓冲包装材料、周转箱等各种用途中。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具有特定的熔体流动速率、熔点、弯曲弹性模量的聚丙烯系树脂作为基材树脂的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对由该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得到的周转箱也进行了记载。
特别是对于周转箱,在搬运汽车部件等重量较重的部件的情况下,期望刚性高、箱自身的重量尽可能轻、能够搬运尽可能多的部件。
因此,采用使用以弯曲弹性模量为1300MPa以上的高刚性的聚丙烯系树脂作为基材树脂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来制造周转箱的方法。但是,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的模内发泡成形时,存在加热水蒸气压力变高的倾向,其结果是,从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填充到模具中、用加热水蒸气使其熔合、之后进行冷却、直到取出模内发泡成形体为止的成形循环容易变长。
此外,在周转箱中,大多按照操作人员容易搬送的方式设置把手结构,但在搬运重量较重的部件的周转箱中,优选并非制成单纯能勾住操作人员的手指的程度的结构,而是操作人员能够将手指插入、且牢固地抓住的把手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
但是,在想要通过模内发泡成形得到把手结构部分的情况下,由于在模具结构上,加热水蒸气难以通过、或者难以有效冷却,从而在该把手结构部分周边的成形体表面产生像麻点那样的凹陷等,存在表面性降低的问题。
顺便说一下,公开有作为分子量分布的指标的Z平均分子量Mz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z/Mn为16以下的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例如,专利文献3及4)。在这些专利文献中,关于通过使用Mz/Mn比为16以下的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从而使得板状成形体的表面、或形成有突起的成形体表面的表面性优异有记载,但关于成形循环、具有把手结构的周转箱的把手周边的表面性,没有记载也没有暗示。
另一方面,关于Mz/Mn比为20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的制造方法也进行了公开(例如,专利文献5~9),Mz/Mn比为20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的制造技术为公知的技术。然而,即使仅使用Mz/Mn为20以上的聚丙烯系树脂来制造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也无法得到成形循环短、表面性优异的周转箱成形体。
在专利文献10中,没有Mz/Mn比的记载,但对于被认为是分子量分布的指标的多分散指数高于15的聚丙烯系树脂的制造方法及由该聚丙烯系树脂得到的丙烯珠、进而由该丙烯珠得到的食品用的发泡包装物也进行了公开。但是,由平均分子量得到的Mz/Mn的数值与由熔融时的储存弹性模量、损失弹性模量得到的多分散指数的数值不一致,此外,不存在具有逻辑上相关这样的认识。此外,在专利文献10中,完全没有关于将丙烯珠进行模内发泡成形时的成形循环、或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表面性的记载。并且,若使用多分散指数高于15的聚丙烯系树脂,则并非无论哪种聚丙烯系树脂均能够制造成形循环短、表面性优异的周转箱成形体。此外,在专利文献10中,对于熔融强度高于1.50cN的情况也进行了记载,但若熔融强度过高,则存在得不到高发泡倍率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模内发泡成形时的表面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07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2397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552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59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133351号公报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04/113442号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11-171924号公报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10/032793号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9-057474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表2008-545054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钟化,未经株式会社钟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02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