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封防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6047.1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0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佐鸟和俊;广川晃之;仲丸祐一;小松专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18 | 分类号: | F16F13/18;F16F1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封防振 装置 | ||
1.一种液封防振装置,包括:
液室,其利用弹性绝缘体(3)作为其壁的一部分并填充有液压液体,
分隔构件(6),其将液室分隔成主液室(5)和副液室(7),
孔口通道(8),其通过分隔构件(6)连通主液室(5)和副液室(7),
弹性分隔构件(30),其被设置在分隔构件(6)中,
可移动隔膜部段(31),其被一体地设置在弹性分隔构件(30)的中心部分处,从而吸收主液室(5)的液压压力波动,以及
减压阀,其被一体地设置在弹性分隔构件(30)的外周部分处,从而打开和关闭设置在分隔构件(6)中的泄漏通道(49),减压阀(33)被配置为在异常振动输入时打开,从而将液压液体从泄漏通道(49)泄漏到主液室(5),以便抑制气穴的形成,
其中,减压阀(33)沿弹性分隔构件(30)的外周部分的周向方向形成并且包括朝向主液室(5)开口的阀凹部(38)和形成阀凹部(38)的外周壁的倾斜表面壁(35),并且
其中,阀长,即倾斜表面壁(35)的径向长度,沿减压阀(33)的纵向方向以在减压阀(33)的纵向的中间部分(P)处最大的方式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
凹部(38)的开口宽度沿减压阀(33)的纵向方向以在减压阀(33)的纵向的中间部分(P)处最大的方式改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减压阀(33)在弹性分隔构件(30)的平面图中具有新月形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在弹性分隔构件(30)的平面图中,减压阀(33)由两条不同曲线形成,所述曲线中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中的一个是椭圆弧,另一个是圆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弹性分隔构件(30)的可移动隔膜部段(31)具有非圆形形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减压阀(33)具有弹性分隔构件(30)的外周部分的整个周长的大约一半的长度,并且相对于弹性分隔构件(30)的中心以对称方式成对布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弹性分隔构件(30)包括被设置用于固定可移动隔膜部段(31)的外周部分的厚固定部段(32),并且固定部段(32)的外周部分限定其中形成减压阀(33)的阀区域(50),并且其中,阀未形成部分(51)被布置在阀区域(50)中减压阀(33)的每个周向端部附近,并且用于调节阀未形成部分(51)的弹力的弹力调节部段(52)被设置在阀未形成部分(51)中。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还包括朝向主液室(5)开口并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径向凹槽(40),其中,径向凹槽(40)被设置在面向主液室(5)的倾斜表面壁(35)的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位于副液室(7)侧的倾斜表面壁(35)的表面由形成在泄漏通道(49)内的止动件(26)支撑,并且止动件(26)被配置为通过其支撑部分在其初始位置沿主液室(5)的方向向前推动倾斜表面壁(35)。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中,弹性分隔构件(30)包括用于固定可移动隔膜部段(31)的外周部分的厚固定部段(32),减压阀(33)的倾斜表面壁(35)从固定部段(32)一体地径向向外延伸并具有与倾斜表面壁(35)的固定部段(32)连接的基部(36),并且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弧形圆周凹槽(37)形成在基部(36)的主液室(5)侧的表面中,并且其中,比固定部段(32)厚的固定基部(39)与固定部段(32)持续地一体连接并从基部(36)延伸到副液室(7)侧,并且固定基部(39)的外周表面(39a)相对于圆周凹槽(37)的底部中心(37a)位于径向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下橡胶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山下橡胶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60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