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轨控制装置、循轨控制方法和光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4232.5 | 申请日: | 2013-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7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金武佑介;竹下伸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085 | 分类号: | G11B7/085;G11B7/09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马建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装置 方法 光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光盘装置中进行循轨控制的循轨控制装置和循轨控制方法以及包含所述循轨控制装置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能够对BD(Blu-ray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CD(Compact Disc)等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光盘装置广泛普及。为了从光盘读取信息,需要对光盘的旋转中产生的面振动(光盘的聚焦方向的摆动)和偏心(光盘的循轨方向的摆动)进行用于使光拾取器内支承的物镜进行跟踪的聚焦控制和循轨控制。面振动的成分和偏心的成分能够用以光盘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1个周期且分别以面振动量和偏心量为振幅的正弦波表示。另外,下面,以使物镜跟踪光盘偏心的控制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未进行循轨控制的循轨断开状态下,物镜以其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进行振动,但是,这里,假设物镜在支承物镜的光拾取器的中心位置处静止。在该假设下,在光盘的旋转中,仅光盘偏心,光盘的轨道横穿物镜。但是,在外观上,可以看作物镜在循轨方向(即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而横穿光盘的轨道。
通常,在光盘装置中,在光盘的旋转中物镜横穿光盘的轨道的周期(轨道横穿周期)TCR[sec]大于规定周期阈值TTH[sec]后,执行循轨引入。在光盘的旋转中物镜横穿光盘的轨道的速度(轨道横穿速度)VCR[m/sec]与轨道横穿周期TCR[sec]的倒数成比例。由此,上述控制内容等同于在轨道横穿速度VCR[m/sec]小于规定速度阈值VTH[m/sec]后,执行循轨引入。
当设光盘旋转中的光盘偏心速度VE(t)[m/sec]的最大值为VEMAX[m/sec]时,一般情况下,偏心速度VE(t)的最大值VEMAX[m/sec]远远大于速度阈值VTH[m/sec](VTH<<VEMAX)。这里,偏心速度VE(t)是指光盘旋转中的光盘与物镜之间的径向的相对移动速度。由此,执行循轨引入的时刻是光盘偏心速度VE(t)大致为零的时点。该时点是光盘偏心成分Ecc(t)最大或最小的时刻(即,偏心成分的绝对值即偏心量最大的时刻)。例如,当在光盘偏心成分Ecc(t)最小的时刻执行循轨引入的情况下,需要使物镜以光拾取器的中心位置为基准移动光盘偏心成分Ecc从最小到最大的偏心量(即偏心量的Peak-to-Peak量),因此,循轨引入后的物镜的透镜偏移量增大。并且,在光盘的偏心量较大的情况下,透镜偏移量更大。当透镜偏移量过大时,通过循轨控制,物镜可能超过循轨方向的容许可动范围进行移动,不仅循轨控制不稳定,还可能引起物镜的损伤。
并且,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说明了与循轨控制有关的提案。专利文献1提出了如下的循轨控制装置:在循轨引入前测定光盘的偏心量(光盘的循轨方向的摆幅),根据测定结果输出对偏心量进行校正的驱动信号。并且,专利文献2提出了如下的光盘装置:从光盘的旋转一周的循轨驱动信号取得多个透镜偏移量,使用其代表值对光拾取器的光盘径向的位置即线程位置进行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965号公报(段落0016~0029、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08154号公报(摘要、段落0052、图3和图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现有的光盘装置中,当循轨引入后的物镜的透镜偏移量过大时,物镜可能超过循轨方向的容许可动范围进行移动,存在不仅循轨控制不稳定,还可能引起物镜的损伤这样的问题。
并且,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循轨控制装置中,由于未考虑循轨引入后的物镜的透镜偏移量,因此,无法降低物镜超过循轨方向的容许可动范围的可能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光盘装置中,在循轨引入后,在光盘旋转一周后对线程位置进行调整,因此,在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物镜可能超过容许可动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通过循轨驱动信号的切换来抑制循轨引入后的透镜偏移量的循轨控制装置和循轨控制方法以及包含所述循轨控制装置的光盘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42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