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80660.9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8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宏志;山本智;佐伯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4 | 分类号: | B62K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兵库***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跨乘式 车辆 车身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摩托车等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尤其涉及具有左右一对主框 架的车身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一对主框架的情况下,在 主框架之间架设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构件。通常,横构件焊接于主框架。在主框架上组 装发动机以及其他框架构件等各种装备品,以此进行跨乘式车辆的组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1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主框架的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较大时,在组装车辆的同时需要对主框架的歪斜进行 校正,由于该校正导致车辆组装作业的负担增大。在一对主框架通过横构件相互连接且横 构件焊接于主框架的情况下,误差以及歪斜容易增加,导致校正所需的力也增大,因此尤其 增加作业负担。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减轻车辆组装作业的负担的车身框架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头管、和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 后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所述一对主框架在其后部通过连接构件可装卸地在车宽方向 上连接;所述一对主框架包括:具有安装车辆的驱动单元的第一固定部的一对前框架部;和 比所述前框架部靠近后侧的一对后框架部;所述后框架部对比所述前框架部在车宽方向上 具有低刚性。
根据上述结构,前框架部能够确保安装驱动单元所需的刚性,后框架部容易挠曲。 即使主框架发生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也能够使后框架部挠曲变形以此在主框架上容易组 装各种装备品以及部件。因此,能够减轻主框架的校正导致的作业负担。
也可以是所述前框架部具有沿着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后向后方延伸的 一对假想面、朝不同的方向配置的多个杆状框架,所述前框架部将所述多个杆状框架相互 连接以此形成格子状;所述后框架部由从所述前框架部向后方延伸的一个杆状框架形成为 线条状。
根据上述结构,提供在前部确保刚性而在后部确保可挠性的框架结构。在前部通 过格子结构确保刚性,因此能够确保刚性同时实现轻量化。
也可以是所述一对后框架部以允许向所述车宽方向内侧的变形的形式相互独立 地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一对后框架部未相互刚性结合而相互独立,因此容易挠曲变形。因 此,能够减轻跨乘式车辆的组装作业负担。
也可以是所述驱动单元具有位于比所述前框架部靠近后方处的第二固定部,后悬 架以及摇臂中至少一方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来自于路面的冲击经由后悬架或摇臂输入至主框架时,该冲击 容易传递至高刚性的前框架部,而难以传递至低刚性的框架部。因此,能够降低后框架部的 刚性同时由整个主框架支承来自于路面的冲击。
也可以是所述后框架部在车长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传递至后框架部并向前方传递的冲击减小。
也可以是所述前框架部具有从所述头管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上侧框架、从所述头 管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下侧框架、和大致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上侧框架和所述下侧框架 的连接框架;所述后框架部从所述上侧框架以及所述下侧框架中任意一方连续地向后方延 伸。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后框架部对比前框架部具有低刚性的结构,而且在后框 架部的上方以及下方中的任意一侧(后框架部从上侧框架连续时下侧)形成较宽的空间,在 该空间内容易配置车辆的装备品。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固定部配置于所述前框架部的车长方向中间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配置在前端或后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利用形成一种格子 状且具有高刚性的前框架部的整体并以此支持驱动单元。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固定部配置于相互隔开的多个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增加驱动单元在前框架部上的安装位置,以此使驱动单元稳 定地支持于主框架。又,驱动单元容易发挥框架的增强构件功能,且反而可允许车身框架结 构简单化。如上所述,减轻组装跨乘式车辆时的作业负担,因此即便增加安装位置,作业负 担也不会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806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 下一篇: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