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厂房基础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7504.6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1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董有;万兆;潘沂华;杨娜茵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E02D27/14;E02D5/38;E02D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石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厂房 基础 加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固方法,特别是一种工业厂房基础加固方法,属于抗震加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建筑内部加层由于不占用新的土地,节省投资,能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结构,尤其在旧厂房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增加上部结构荷载情况下,容易引起基础承载力不足或不均匀沉降问题,需要对厂房基础进行加固。使用新增钢管灌注桩和混凝土承台与原基础承台锚固连接共同承担,能够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并且施工质量更易控制,技术经济效益更高,但如何加固以及如何施工并未见于现有技术中,是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工业厂房基础加固方法,其使用新增钢管桩和上部新增混凝土承台与原基础承台通过钢筋锚固连接之后,共同承担新加层结构的基础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旧厂房加层改造中原基础承载力较差或不均匀沉降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业厂房基础加固方法,包括原结构基础梁、原基础承台以及原沉管灌注桩,所述原结构基础梁设置于原基础承台上,所述原沉管灌注桩锚固于原基础承台底部两侧;还包括新增混凝土承台、新增钢管桩以及新增锚固钢筋;所述新增钢管桩底部深入持力层,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架设于新增钢管桩上方,且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和新增钢管桩同时设置在原基础承台两侧,两侧的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与原基础承台锚固连接,其中,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中设置有新增锚固钢筋,水平设置的新增锚固钢筋插入原基础承台内并与原基础承台锚固连接,具体加固步骤如下:
步骤一:根据旧的工业厂房开间、进深、层高尺寸和内部加层所在位置,确定工业厂房原结构基础承载力不足或出现不均匀沉降位置,并绘出加固大样图;
步骤二:按照大样图用钢卷尺准确度量尺寸并确定新增钢管桩的位置;
步骤三:根据确定的新增钢管桩的位置在地面钻孔;
步骤四:在地面制作新增钢管桩;
步骤五:在地面钻孔内竖直安放上述新增钢管桩;
步骤六:采用φ30PVC硬塑管作为注浆管,一次下放到新增钢管桩底部,并在新增钢管桩内投放粒径为2-3cm的碎石粗骨料;
步骤七:通过注浆管在新增钢管桩内注浆并养护;
步骤八:沿原结构基础梁下原基础承台底部的原沉管灌注桩外侧开挖土坑,将露出的原基础承台侧壁清洗干净后,按设计尺寸定出锚固孔的位置并做好标记,用电动冲击钻按设计要求钻好锚固孔并清理干净;
步骤九:将新增锚固钢筋插入原基础承台所钻锚固孔内,并灌注高分子树脂粘结剂,使新增锚固钢筋与原基础承台锚固结实;
步骤十:将原基础承台侧壁凿毛并清洗干净;
步骤十一:在原基础承台两侧新增混凝土承台的设计位置绑扎钢筋,支模后浇筑形成新增混凝土承台。
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成孔机具采用XJ-100型地质钻机,孔径φ168mm;开孔时采用事先制备的优质泥浆护壁,穿过填砂层之后采用天然泥浆护壁,进入中风化岩0.5m,并取上岩心后终孔,调整泥浆性能,清除孔底沉渣。
优选地,所述步骤四中,新增钢管桩采用国标I级Q235B型钢管,节长6m,新增钢管桩上的钢管溢浆孔在地面制作,其用钢卷尺定位作好标记,气割成孔。
优选地,所述步骤五中,新增钢管桩底部接口采用外套一节长25cm、厚5mm的φ159mm无缝钢管,并上下圈口满焊,钢管下至孔底后,用重锤击实,穿越孔底沉渣和虚土。
优选地,所述步骤八中,所述土坑的尺寸长x宽x高=1000mmx1200mmx1500mm。
优选地,所述步骤九中,所述新增锚固钢筋为五根,长度为680mm,直径为φ16mm。
优选地,所述步骤九中,所述新增锚固钢筋在原基础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为200mm。
优选地,所述步骤十一中,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尺寸长x宽x高=500mmx750mmx800mm。
优选地,所述步骤十一中,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的混凝土标号不小于C25。
优选地,所述新增混凝土承台和新增钢管桩之间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钢筋,其两端分别伸入新增混凝土承台和新增钢管桩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75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