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立iPS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8450.5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6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程涛;李彦欣;刘淑萍;许静;顾海慧;袁卫平;张孝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10 | 分类号: | C12N5/10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韩敏 |
地址: | 30002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立 ips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立iPS细胞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在无插入的基础上建立了无FBS,无Feeder无动物源的人iPS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06年,日本科学家Yamanaka的研究组将4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导入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称之为“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1]。2007年,Yamanaka博士 [2]和美国Thomson博士研究组[3]分别用特定的因子诱导人类成纤维细胞,也使之成为了iPS细胞。iPS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是干细胞研究乃至生命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它首次证明:可以用已知的几种因子在体外逆转已经分化的细胞,使之成为全新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细胞,这项技术避免了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
尽管近年来iPS技术不断取得发展,各种改良技术时有出现。然而重编程效率低下一直都是科学家们头疼的问题,成为了iPS临床转化的重要障碍之一。经典的利用病毒为载体将转录因子导入分化细胞的方法,很可能导致外源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组中,引起插入突变,存在很大的弊端,iPS细胞的致瘤性影响其在再生医学和临床细胞治疗中的应用[4]。转录因子c-Myc本身就是一种原癌基因。解析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开发出高效安全的iPS技术成为了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研究人员的热点。
供体细胞类型影响iPS细胞的形成效率和安全性。2008年,Yamanaka博士的研究组尝试利用小鼠胃和肝的细胞诱导iPS细胞,发现由胃和肝细胞产生的iPS细胞的成瘤性明显低于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细胞[5]。采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需要六七十天时间,而从血液采集细胞制备iPS细胞只需3周左右,而且人外周血细胞来源丰富,采集方法便利,创伤性小,安全性好。人外周血细胞是当前最理想的供体细胞之一,具有安全、方便、数量多等优势[6]。
使用病毒载体转染外源基因制备iPS细胞不仅操作过程复杂、对实验室设备和管理要求严格,而且细胞有可能引发肿瘤的形成,这就阻碍了iPS细胞技术的普及和在临床应用的推广。当前应用基因非整合方法建立iPS细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腺病毒载体,2)质粒或者 minicircle DNA,3)蛋白直接导入,但是这三种方法重建效率均非常低,难以满足基础实验需要和临床应用研究。仙台病毒[7]及改良mRNA方法[8]建立非整合iPS细胞的效率很高,但是费用相当高,不适用于大规模临床治疗的开展。Episomal Vectors是目前最高效最经济的基因非整合建立iPS细胞的方法[9]。
2013年5月张孝兵教授[10]应用改良的表达Oct4/Sox2/Klf4/c-Myc的EV成功地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重编程效率显著高于以往实验报导。
虽然我们利用episomal技术可以获得没有外源基因插入的iPS技术。解决了因为外源基因的插入,诱导基因组不稳定和成瘤性的危险,大大促进了iPS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但在体外培养细胞Feeder细胞以及处理板子的metrigel都是鼠源的和牛源的FBS,这些可能会造成免疫和异源病毒或蛋白造成的疾病的产生,增加疾病治疗的风险,而且增加了IPS的使用成本,不适合广泛的、大规模的临床应用,研究在无插入外源基因建立IPS的技术基础上,无添加FBS、Feeder建立IPS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发明中,我们在无插入的基础上建立了无FBS,无Feeder无动物源的iPS建立技术。使iPS技术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1]Takahashi K,Yamanaka S.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Cell.2006;126:663--7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84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