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和驻车追尾防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7707.3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徐晋;金启前;冯擎峰;吴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52 | 分类号: | B60Q1/52;B60T7/12;B60R19/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行 追尾 防护 汽车 方法 | ||
1.一种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包括电子驻车系统(12)、尾灯和VCU(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位雷达,所述VCU(2)设有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
所述车位雷达用于在所述汽车停车后将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距反馈给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
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用于在所述后方车辆的车距大于第二设定值且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去使所述尾灯闪烁,在同所述汽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小于第二设定值时通过所述电子驻车系统对所述汽车进行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体(1)和后保险杠(3),所述后保险杠(3)包括可前后伸缩地连接于所述车体后方的主体(31)、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电连接在一起的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吸能杆(33),所述吸能杆(33)包括外管(331)和可拔插地连接于外管的内杆(332),所述内杆(332)同所述外管配合部分的周面上设有若干排沿内杆轴向分布的插孔(3321),所述插孔(3321)内插有剪切销(3322)和使剪切销的外端伸出插孔的顶升弹簧(3323);所述外管(331)和内杆(332)二者,一者同所述主体(31)连接在一起、另一者同所述车体(1)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前后位控制机构(32)包括使所述主体保持在前位的电子锁(322)和使所述主体从前位转移到后位的换位弹簧(323),所述电子锁(322)和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电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3)还包括托块(35)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34),所述抓地杆(34)包括上段(341)、可升降地套设在上段下端的下段(342)和下移弹簧(343),所述下移弹簧(343)用于使下段下降而抵接于地面(5),所述上段(341)的上端同所述主体(31)相固接,所述托块(35)同所述车体(1)相固接;主体处于前位时所述下段按压在所述托块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3)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抓地杆(34)和抓地杆连接缸,所述抓地杆通过所述抓地杆连接缸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设有若干摩擦吸能板(4),所述摩擦吸能板(4)通过升降缸(6)可升降地连接于所述车体(1),所述摩擦吸能板(4)的下表面设有齿(41),所述升降缸(6)通过所述追尾防护控制模块(21)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还设有若干车轮(11),所述摩擦吸能板(4)至少有一块摩擦吸能板位于所述车轮中的一个车轮的正前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进行驻车追尾防护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11)有四个,所述摩擦吸能板(4)有四块,四块摩擦吸能板一一对应地位于四个车轮的正前方。
9.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的驻车追尾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当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
第二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行车速度是否大于零,如果是则进入第三步,否则进入第一步;
第三步、检测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
第四步、判断同驻车相邻的后方车辆的车距是否大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一步,否则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判断车距是否大于第二设定值,第二设定值小于第一设定值;如果是则进入第六步,否则进入第七步;
第六步、使驻车的尾灯闪烁;
第七步、使驻车进行主动防护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驻车追尾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七步中的主动防护动作至少包括通过刹车将驻车刹住和使驻车的后保险杠后移二者中的一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770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高光稳定性云母钛反射颜料的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