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鉴定与黄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1331.1 | 申请日: | 2014-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3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庄振宏;黄亚玲;汪世华;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快速 鉴定 黄曲霉 毒素 b1 宿主 蛋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蛋白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固相层析筛选与黄曲霉毒素B1结合的蛋白的方法及对其是否与AFB1具有结合性的体外验证分析。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和动物有极大危害。历年来有大量关于真菌毒素污染粮食和作物,导致事物中毒事件的报道,其中常见到的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橘青霉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等。其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花生油等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在 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动物实验表明,AFB1具有强肝脏毒性和致癌效应。
一直以来科学家围绕AFB1的产毒机理、毒素的致毒机理展开了大量研究,但由于该毒素是小分子的特点,针对毒素被动物细胞吸收的机理研究很少。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快速鉴定与AFB1互作的蛋白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固相亲和层析法寻找出黄曲霉毒素的结合蛋白,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出与AFB1互作的结合蛋白,为促进对该毒素的致毒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方法包含,将AFB1与载体蛋白进行偶联,将毒素与载体蛋白的偶联复合物固定在PVDF膜上,让偶联复合物与宿主的总蛋白孵育,进行非特异性洗涤和特异性洗脱并进行质谱鉴定。通过该方法得到的AFB1的互作蛋白准确度高,能为毒素被动物细胞吸收机理的研究打下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鉴定与黄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通过固相层析筛选与黄曲霉毒素B1结合的蛋白的方法,及对其与AFB1是否具有结合性的体外验证分析。经此方法的筛选和验证,目前已经发现40S核糖体蛋白SA和雌二醇β脱氢酶5能与AFB1结合,是AFB1的互作蛋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鉴定与黄曲霉毒素B1互作的宿主蛋白的方法,是先将黄曲霉毒素B1与牛血清白蛋白进行偶联,再通过固相层析的方法,筛选与黄曲霉毒素B1结合的蛋白,经质谱分析鉴定后,再通过体外结合实验验证蛋白与黄曲霉毒素B1的结合性。
所述的通过固相层析的方法来筛选与黄曲霉毒素B1结合的蛋白,是将牛血清蛋白-黄曲霉毒素B1偶联复合物展示在甲醇活化后的PVDF膜上,3-5℃过夜孵育;将孵育了牛血清蛋白-黄曲霉毒素B1的PVDF膜用质量分数为2% 牛血清蛋白溶液进行封闭后,将膜置于小鼠肝脏总蛋白溶液中3-5℃过夜孵育以充分结合,同时用只展示牛血清蛋白分子的PVDF膜置于小鼠肝脏总蛋白溶液中作为阴性对照;再用3-5℃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或磷酸盐吐温缓冲液进行非特异性洗脱,3-5℃振摇10min,洗涤四次,用2M的NaCl进行特异性洗脱,3-5℃振摇30min,洗脱液中的互作蛋白浓缩后进行SDS-PAGE分析,银染后取差异条带进行质谱分析鉴定。
所述的通过体外结合实验验证蛋白与黄曲霉毒素B1的结合性,对经质谱鉴定的黄曲霉毒素B1互作蛋白进行基因克隆、诱导表达、纯化后,通过ELISA的方法验证相应蛋白与黄曲霉毒素B1的结合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13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平板的风能灰尘自动清理器
- 下一篇:一种气体导流的厌氧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