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69997.6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0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曾小华;李相华;宋大凤;李高志;李胜;刘彬娜;彭君;朱志诚;王广义;陈顺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5B11/17 | 分类号: | F15B11/17;F15B1/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齐安全;胡景阳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允许 能量 回收 液压 传动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属于液压传动领域的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重型工程运输车辆的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系统。
背景技术
重型工程运输车辆的作业工况比较复杂多变,经常会在低附着路面上行驶或爬长坡,出现驱动轮打滑、驱动力不足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辅助前轮驱动结构,而液压传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比功率大,改装成本低,技术发展成熟等特点,普遍用于工程车辆领域,同时径向柱塞式液压马达体积小,可以安装在前轮的轮毂内,不占空间的同时还具有低速大扭矩特点,普遍应用在工程车辆的驱动系统中。国外美国、日本等学者在70年代就提出了采用液压泵和液压马达构成的液压系统辅助前轮驱动车辆,欧洲力士乐、波克兰、MAN等公司相继推出用于工程车辆的液压辅助前轮驱动系统。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2219726U,公告日为2012-05-16,公开了一种轮毂马达液压驱动系统,即采用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构成闭式回路的方法辅助前轮驱动的技术。
但是重型工程运输车辆也会遇到爬长坡的情况,由于发动机功率选择过小爬不上长坡的情况,另外下长坡频繁制动时使制动器升温较快,不仅浪费了能量而且降低了制动器的寿命,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性。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回收车辆摩擦制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不但能节约能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发热和磨损,提高设备寿命。一个公知的方案是添加蓄能器连接到泵-马达驱动回路上,以实现对旋转质量体能量损失的回收,也就是混合动力技术;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2619818A,公告日为2012-08-01和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1484731,公告日为2009-07-15都相继公开了可以实现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装置。这些专利公开的液压传动装置,通过马达回收被驱动的旋转体的损失能量,被回收的能量以受压流体的形式储存在蓄能器中。
然而,这些装置多将泵和马达构成开式传动回路。相比于闭式传动回路,开式传动回路的传递压力低、流量小、响应速度也比较慢,并不适用于重型工程运输车辆中的液压辅助前轮驱动机构。另外该技术中所用的驱动装置多为二次液压元件,结构尺寸大,安装成本高。因此针对重型工程运输车辆的运行特点,提出一种液压传动系统,既满足液压辅助前轮驱动的要求,又可以允许能量回收再利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目标车辆在驱动轮打滑时驱动能力和通过性能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目标车辆频繁制动时制动能量损失和制动器升温制动能力减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一种允许能量回收的液压传动系统包括有动力输入机构、液压泵组件、控制阀组、蓄能器、第一液压马达、第一液压马达的负载质量体、第二液压马达、第二液压马达的负载质量体、储油罐与控制单元。
动力输入机构与液压泵组件之间为机械式连接,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之间为管路连接,控制阀组与第一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控制阀组与第二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控制阀组同和第一液压马达与第二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第一液压马达与第一液压马达的负载质量体之间为机械式连接,第二液压马达与第二液压马达的负载质量体之间为机械式连接,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同和储油罐管路连接,控制单元同和液压泵组件与液压控制阀组信号线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液压泵组件与控制阀组之间为管路连接是指:液压泵组件中的液压泵的端口31通过液压管道P1与控制阀组的端口PA连接,液压泵的端口32通过液压管道P2与控制阀组的端口PB连接,液压泵组件中的补油泵的进油口通过液压管道与储油罐连接,补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液压管道P3连接到控制阀组的端口PC。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阀组与第一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是指:控制阀组的端口MA与第一液压马达的主端口101采用管路P4连接,控制阀组的端口MB与第一液压马达的主端口102采用管路P5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阀组与第二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是指:控制阀组的端口MA与第二液压马达的主端口131采用管路P4连接,控制阀组的端口MB与第二液压马达的主端口132采用管路P5连接。
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阀组同和第一液压马达与第二液压马达之间为管路连接是指:控制阀组的端口MC同和第一液压马达的壳体泄流端口103与第二液压马达的壳体泄流端口133采用管路P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699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