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机和变速器一体化的动力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84852.3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5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赵韩;何李婷;黄康;陈祥;夏公川;朱晓慧;张琰;张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7/16 | 分类号: | B60K17/16;B60K17/08;B60K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汽车 电机 变速器 一体化 动力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总成。
背景技术
现行纯电动汽车的电驱解决方案通常由电动机、减速器以及差速器匹配而成;由于这种结构的集成度相对较低,故纯电动汽车的爬坡能力、加速性能及整车效率都受到了限制。而采用2级齿轮传动可以在较大车速范围内高效地提供车轴转矩能量,提高其爬坡性能和整车效率,延长一次充电续驶里程。现有常用的电动汽车两档变速器有AMT结构和DCT结构。采用AMT结构时,需要使用同步器,此时换挡冲击较大;而采用DCT结构时,由于变速箱只有两个档位,此时双离合器结构会使成本大大增加。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纯电动汽车的电驱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机和变速器一体化的动力总成。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机和变速器一体化的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变速器和差速器13;所述电机包括定子1、转子2和转子座3,定子1位于电机壳体4的内壁上;所述差速器13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两端分别连接电动汽车的左半轴18和右半轴19;
所述转子2套设在管状的转子座3上,所述转子座3和差速器13的输出轴同轴;转子座3的轴向一端设有前排太阳轮5;所述电机壳体4的内壁上还设有第一电磁制动器11和第二电磁制动器12,与第一电磁制动器11配合设有齿圈9,与第二电磁制动器12配合设有行星架10;所述行星架10上分别设有两个以上的前排行星轮6和两个以上的后排行星轮8,两个以上的前排行星轮6和两个以上的后排行星轮8前后相互对应,且分别与齿圈9啮合;所述两个以上的前排行星轮6还同时和前排太阳轮5啮合;所述两个以上的后排行星轮8还同时和后排太阳轮7啮合,所述后排太阳轮7固定位于第一空心轮轴的一端,第一空心轮轴的另一端通过螺钉与差速器13壳体上的法兰盘固定连接;所述差速器13的一端位于管状的转子座3内,另一端位于电机壳体4内。
所述左半轴18的外端设有左主动齿轮14,与左主动齿轮14啮合传动的左从动齿轮15设于左动力输出轴20的内端;右半轴19的外端设有右主动齿轮16,与右主动齿轮16啮合传动的右从动齿轮17设于右动力输出轴21的内端。
所述行星架10上分别设有三个前排行星轮6和三个后排行星轮8。
所述前排太阳轮5固定位于第二空心轮轴的一端,第二空心轮轴的另一端通过花键和所述转子座3固定连接,且第二空心轮轴同轴套设在差速器13一侧的第一空心轮轴上。
所述差速器13的壳体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在管状的转子座3内,另一端通过轴承支撑在电机壳体4内。
本发明采用国内技术较成熟的电磁制动器作为换挡元件,与AMT结构相比,换挡冲击较小;与DCT结构相比,生产成本较低。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将差速器置于电机转子座内,减小了整个传动系统的空间尺寸,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2.与常用的两档变速器AMT结构和DCT结构相比,换挡冲击小于AMT结构,生产成本低于DCT结构,综合性能较好;
3.与定轴齿轮传动相比,行星齿轮传动的传递功率更大,承载能力更高、效率高,工作更为可靠;
4.齿轮布置形式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小,符合汽车轻量化的原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图中标号为:1定子、2转子、3转子座、4电机壳体、5前排太阳轮、6前排行星轮、7后排太阳轮、8后排行星轮、9齿圈、10行星架、11第一电磁制动器、12第二电磁制动器、13差速器、14左主动齿轮、15左从动齿轮、16右主动齿轮、17右从动齿轮、18左半轴、19右半轴、20左动力输出轴、21右动力输出轴、22左车轮、23右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48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