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的负压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6041.7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7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杨铭杰;杜文建;徐忠四;郭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3/00 | 分类号: | G01L13/00;G01L5/00;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巧婵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电池 冷却 引起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的负压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趋势,具备经济、环保、安静等优点,但由于续航里程不足及安全性的考虑,动力电池未来的布置方式多趋向于车底板之下,位于前后悬架之间。
电池包放于车底板之下,电池冷却进风口的布置至关重要。由于需要大量的冷空气对电池包降温,导致有些布置将电池包冷却风道进气口布置于乘员舱内。
目前电动汽车电池多为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其内部反应产生大量重金属,为防止泄露造成的危险,一般需将电池冷却系统出风口布置在车厢外部,使用鼓风机将冷却废气排出车外。
电池包冷却风道进气口在车厢内,而排气口在车厢外的情况,使车内气体大量排出车外。如果整车处于密封状态,那么车内将会出现气压低于外界气压的情况,即车内负压,而车内负压会使车内乘坐舒适性变差,影响电动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测试,能避免电动汽车设计阶段出现负压过大的问题,进而保证电动汽车乘坐舒适性的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的负压测试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该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负压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测试电动汽车的气密性密封至其量产时标准值;
测试车辆内部气压并记录为实验前车内气压值;
测量车门开启力并记录为实验前车门开启力;
测试人员进入车内,关闭车门,空调模式置于内循环,使电动汽车处于完全密封状态;
开动汽车,直至汽车电量耗完,达到最大行驶里程;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车上测试人员测试并记录实验时车内气压值;
汽车电量耗完,达到最大行驶里程,测量实验完车门开启力;
对比实验前车内气压值和实验时车内气压值,得出车内负压测试结果;
对比实验前车门开启力和实验完车门开启力,得出车门开启力测试结果。
进一步地,实验时测试人员采用气压计测量车内气压值。
进一步地,所述气压计放于车辆前排及后排。
进一步地,车上测试人员每20分钟记录一次实验时车内气压值。
进一步地,将实验时车内气压值换算成海拔高度,将其作为车内负压问题的判断依据。
进一步地,测试人员测试并记录实验时车内气压值时,同时记录车内试验人员主观感受,以作为负压影响判断的辅助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采用的冷却系统,包括设于电动汽车车厢内的电池包冷却进风口,还包括设于电动汽车车厢外的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出口连接电池包冷却出风口;电池包冷却进风口通过冷却管道和鼓风机进风口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的负压测试方法,通过在汽车设计阶段对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的负压及车门开启力进行测试检验,以判断负压值对乘客舒适性影响;可使电动汽车在研发时期及时发现因布置引起的负压问题影响,及早地解决或者改善此问题,以提高电动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所采用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
1、电池包,2、电池包冷却进风口,3、鼓风机,4、电池包冷却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该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采用的冷却系统,包括设于电动汽车车厢内的电池包冷却进风口2,还包括设于电动汽车车厢外的鼓风机3,鼓风机3出口连接电池包冷却出风口4,电池包冷却进风口2通过冷却管道和鼓风机3进风口连接。鼓风机3将车内冷空气抽入冷却管道后通过电池包冷却出风口4抽向车外,整车密封良好情况下,形成车内外气压差,使车内人员舒适性降低,且可能导致车门开启力增大。这样提高电动汽车竞争力。
该电动汽车电池包冷却引起负压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密封,将所测试电动汽车的气密性密封至其量产时标准值;
测试车辆内部气压并记录为实验前车内气压值;
采用测力仪测量车门开启力并记录为实验前车门开启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6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