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桩的施工方法及其桩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92260.6 | 申请日: | 2014-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54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陈东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东曙 |
主分类号: | E02D7/18 | 分类号: | E02D7/18;E02D5/6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工 方法 及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筒桩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筒桩的施工方法及其桩筒结构。
背景技术
筒桩,就是在工程中使用的,用以加固地基或者在建筑物中受力起作用的一种桩。筒桩是通过混凝土灌注成型的。在现有技术中,打桩一般只是通过内外筒上端的振动锤或者振动锤等单一的打桩工具来实现的。单一打桩工具锁进行的打桩过程,存在打桩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在遇到局部坚硬土层时,存在无法打桩的问题。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89213988.9,公告日1990年01月17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打桩机低响度落锤,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打桩机低响度落锤,通过落锤、落锤套筒、桩帽、缓冲层、消声箱和吸声层的结合创新,降低了打桩机的响度,减少了环境污染,但是该专利只是通过落锤来实现打桩的,存在打桩效率低的问题。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10022603.0,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一种现浇筒桩旋挖钻机及其成桩方法,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筒桩的旋挖钻机和成桩方法,通过钻斗和第一钻杆及其连接结构与成桩方法的结合创新,具有施工筒体直径较大,施工深度深和承载力强的特点,但是该专利案是通过旋转挖钻的方法成桩的,与垂直打桩的方法相比,依然存在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再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2747724 A,申请公布日2012年10月24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填砂复合桩、成桩装置及其成桩方法,该专利案公开了一种成桩装置及其成桩方法,通过桩体、填砂固化层、双层钢护筒、桩尖、排土块和丝绳及其连接结构与成桩方法的结合创新,提高了单桩的承载能力,节约了成本,但是该专利案只是通过单一的振动锤来成桩的,依然存在打桩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夹持器、振动锤和冲击落锤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结合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施工效率和打桩效率高,内外筒使用寿命长,筒桩承载能力强的筒桩施工方法及其桩筒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筒桩没有有效解决打桩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筒桩的施工方法及其桩筒结构,通过夹持器、振动锤和冲击落锤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的结合创新,实现该筒桩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效率和打桩效率高,在存在局部坚硬土层时,也能够进行有效打桩作业的特点;该桩筒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施工效率和打桩效率高,内外筒使用寿命长,筒桩承载能力强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筒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方法为:第一步,将内筒、外筒和桩靴放置在需要打桩的位置;第二步,用夹持器将内外筒的上端固定,传动架穿过或者越过夹持器,与内外筒固定,振动锤作用在夹持器上,冲击落锤作用在传动架上;第三步,启动振动锤和冲击落锤,传动架和夹持器推动内筒、外筒和桩靴一起深入土层,直至打桩到要求的深度;第四步,冲击落锤停止工作,在内外筒之间进行浇注混凝土的工作,在振动锤的辅助下,拔出内筒和外筒。
通过振动锤和冲击落锤的共同作用,形成复合作用力打桩,与只有振动锤或者冲击落锤的单一打桩工具相比,打桩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降低成本;同时在打桩过程中,在存在局部坚硬土层时,也能够继续打桩,使得筒桩伸入土层中的长度更长,进而提高筒桩的承载能力。本发明筒桩的施工方法解决了打桩效率低的问题,在存在局部坚硬土层时,也能够进行有效打桩作业,同时在同等条件下打桩,增加冲击落锤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振动锤的功率,选择较小功率的振动锤,降低成本。
作为优选,在所述的第三步中,先启动振动锤或者冲击落锤,进行单个作用力的打桩工作,一段时间后,振动锤和冲击落锤共同工作,进行复合作用力的打桩工作。在打桩位置的表层土壤中,由于土质比较疏松,不需要振动锤和冲击落锤的复合作用力,振动锤或者冲击落锤的单一作用力足以满足打桩的要求,减少能耗,降低成本。
应用上述筒桩施工方法的一种桩筒结构,包括内筒、外筒、桩靴、振动锤、传动架、夹持器和冲击落锤,其特征在于,所述桩靴设置在内外筒的下端,所述夹持器分别与内外筒的上端相固定,所述所述传动架的下端穿过或者越过夹持器,与内外筒相固定,传动架的上端与冲击落锤相适配,所述振动锤设置在夹持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东曙,未经陈东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922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