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饲料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06276.8 | 申请日: | 2014-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0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研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00 | 分类号: | A23K1/00;A23K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饲料 及其 生产工艺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饲料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生物发酵饲料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和日本已取得了显著的饲喂效果,目前丹麦60%的猪场使用发酵饲料。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优良菌种的普及,以及动物营养学家近几年提出的体外预消化理念,有专家预言,生物发酵饲料将成为取代当前颗粒饲料或粉状饲料的主要饲喂方式,预示着巨大的商业前景与经济利益。
目前,国内外发酵饲料主要为发酵豆粕和发酵杂粕,发酵豆粕商品成本较高,而发酵杂粕通常由用户自行制作,无法保证产品质量。金针菇菇渣作为原料发酵生产有机化肥已有应用,但生产全价饲料尚未见报道。
已有饲养实验表明:发酵饲料可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饲料转化率等。但尚未见到生物发酵饲料改善动物肝肾品质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在于提出一种饲料及其生产工艺,通过分段式微生物固体发酵生产全价生物饲料的方法,实现了将难消化分解的菌糠转化成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饲料,是以金针菇菇渣为底料,同时包括霉菌发酵剂、复合细菌发酵剂,所述霉菌包括绿色木霉、黑曲霉,所述复合细菌发酵剂包括粪肠球菌、凝结芽孢杆菌、酵母菌,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比如下:
绿色木霉 20%-40%
黑曲霉 60%-80%
粪肠球菌 10%-50%
凝结芽孢杆菌 20%-40%
酵母菌 20%-40%。
优选地,所述霉菌发酵剂中各组分孢子数分别为:
绿色木霉 ≥5亿/克
黑曲霉 ≥5亿/克。
优选地,所述复合细菌发酵剂中各组分活菌数分别为:
粪肠球菌 ≥3万亿/ml
凝结芽孢杆菌 ≥200亿/ml
酵母菌 ≥20亿/ml。
优选地,所述霉菌发酵剂各组分优选配比为:绿色木霉30%、黑曲霉70%。
优选地,所述符合细菌发酵剂中各组分优选配比为粪肠球菌45%、凝结芽孢杆菌25%、酵母菌20%。
优选地,所述金针菇菇渣为收获金针菇后残留的包括但不限于麸皮、玉米芯、棉籽壳和金针菇菇根部分。
一种饲料的生产工艺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的:
(1)将金针菇后的金针菇菇渣进行干燥,至水分为35-45%;
(2)将所需绿色木霉、黑曲霉分别经斜面培养、摇瓶培养、种曲培养后,按20-40:60-80比例混合制作成固体发酵剂;
(3)将霉菌固体发酵剂按1%-5%比例接种至金针菇菇渣,混合均匀后,在30~35℃条件下发酵池通风培养3天;
(4)将所需粪肠球菌、凝结芽胞杆菌和酵母菌菌种,分别经试管培养、摇瓶培养、种子罐培养后,再按培养基体积1~5%的接种量,将所培养的菌液分别接入发酵罐内液体培养基培养20~48小时后,成为成熟菌液,将粪肠球菌、凝结芽胞杆菌和酵母菌成熟菌液按照体积百分比10~50∶20~40∶20~40配制发酵剂。
(5)将配制的发酵剂,按照发酵物质量的0.1-0.5%接入发酵池,混合均匀,装袋密封,培养温度25~35℃,培养3~7天,当发酵物的温度升至40~45℃,且有较大的酸甜酒香气味,物料含有益活菌达到108~1012个/g,发酵结束;
(6)将发酵好的生物饲料干燥至水分为12%以下,粉碎,即为微生物发酵饲料。
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A)该发明使用的食用菌菌渣为工业农业生产废弃物,将其进行再加工,既为畜牧业提供新型质优价廉的生物饲料,又解决了其丢弃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B)动物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反映肝脏受药物炎症等损害情况,尿素氮反映肾脏功能、蛋白质代谢及氨基酸平衡,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则反映动物体内脂肪代谢状况。该发明获得的发酵饲料饲喂商品猪,可显著的降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尿素氮含量,显示出猪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的特征,凸显此发酵饲料能加快体内毒素代谢,促进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平衡,提高肝脏品质,改善肾脏功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研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研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62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