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13404.1 | 申请日: | 2014-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3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宋凤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凤杰 |
主分类号: | F02M25/028 | 分类号: | F02M25/0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排放 脱硝前 处理 系统 | ||
1.一种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包括控制装置(1)、加水装置(2)、燃油均质机(3)和供油装置(4),所述加水装置(2)、所述燃油均质机(3)和所述供油装置(4)均与所述控制装置(1)电连接,所述加水装置(2)的出水口和所述供油装置(4)的出油口均与所述燃油均质机(4)的进油端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水装置(2)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连通的水箱(22)、高压柱塞泵(23)和单向喷射管(25),所述高压柱塞泵(23)与所述单向喷射管(25)的连接管道上设有水流量传感器(24),所述单向喷射管(25)与所述燃油均质机(3)的进油端口相连通,所述供油装置(4)的出油口设有油流量传感器(5),所述高压柱塞泵(23)、所述水流量传感器(24)和所述油流量传感器(5)均与所述控制装置(1)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2)的进水口依次接有过滤器(27)和电磁阀(21),所述水箱(22)上装有液位指示计(28)和液位变送器(29),所述电磁阀(21)、所述液位指示计(28)和所述液位变送器(29)均与所述控制装置(1)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喷射管(25)包括止回阀(26)、在所述止回阀(26)出水口处分出的两条管道以及分别设在两条管道上的电磁阀(21),所述单向喷射管(25)的两条管道分别与所述供油装置(4)的输油管相连通,所述电磁阀(21)与所述控制装置(1)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均质机(3)包括底座(3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31)上的电机(32)、通过磁性联轴器与所述电机(32)相连接的燃油均质装置,所述燃油均质装置包括前端盖(33)、转子(34)、定子(35)、后端盖(36)、保护罩(37)、阶梯轴(38)、进油口(39)以及出油口(30),所述前端盖(33)、所述后端盖(36)分别与所述定子(35)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油口(39)设置在所述前端盖(33)上,所述出油口(30)设置在所述定子(35)的侧壁上,所述定子(35)为带有圆柱形内腔的壳体,所述定子(35)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31)上,所述保护罩(3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32)和所述定子(35)相连接且包罩于所述磁性联轴器的外部,所述转子(34)固定连接于所述阶梯轴(38)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34)位于所述定子(35)的内腔的中部并将所述内腔分为前腔(35a)和后腔(35b),所述进油口(39)、所述出油口(30)分别与所述前腔(35a)和所述后腔(35b)相连通,所述转子(34)的前端设置有凹槽(42),所述转子(34)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凹槽(42)相连通的离心通孔(43),所述转子(34)的外周设有若干螺旋槽A(40)和若干直槽A(41),所述定子(35)的内腔设有若干螺旋槽B(50)和若干直槽B(51),所述若干螺旋槽A(40)、所述若干直槽A(41)、所述若干螺旋槽B(50)以及若干直槽B(51)的走向均与所述转子(34)的轴向一致、深度由所述前腔(35a)侧向所述后腔(35b)侧逐渐变小,所述转子(34)的外径由所述前腔(35a)侧向所述后腔(35b)侧逐渐变大,所述定子(35)与所述螺旋槽B(50)部分对应的内腔的内径由所述前腔(35a)侧向所述后腔(35b)侧逐渐变小,所述前端盖(33)、所述后端盖(36)上均设有油孔(18),所述油孔(18)分别与所述前腔(35a)、所述后腔(35b)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柴油机排放脱硝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均质装置还包括摩擦环Ⅰ(11)、摩擦环Ⅱ(12)、滑动轴承(13),所述摩擦环Ⅰ(11)、所述摩擦环Ⅱ(12)均套设在所述阶梯轴(38)上且端面相滑动配合,所述滑动轴承(13)套设在所述阶梯轴(38)上与其滑动配合且与所述后端盖(36)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凤杰,未经宋凤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340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离式千斤顶
- 下一篇:高耐磨硅莫红砖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