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裂防砂后转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18230.8 | 申请日: | 2014-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8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勇;吴光焕;陈桂华;赵红雨;路言秋;李伟忠;战艾婷;李迎春;吴兆徽;梁金萍;赵梅;邓宏伟;石军平;王一平;王传飞;隋永婷;李洪毅;于建梅;尹小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67 | 分类号: | E21B43/267;E21B43/24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裂防砂后转 蒸汽 吞吐 开发 油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油技术,尤其是压裂防砂后转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的延深,发现优质储量难度加大,石油资源日益减少,油价持续攀高,如何改善中低渗强水敏边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提高其采收率成为当务之急。
胜利油田具有丰富的强敏感性稠油油藏资源,总储量超过6000×104t,油藏具有渗透率不高、敏感性强、储层薄、原油稠等特点,中低渗、强敏感性、堵塞严重是制约此类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
该类油藏早期工艺上利用常规防砂方式,先后采用常规冷采、注水开发、蒸汽吞吐、蒸汽驱等多种开发方式,由于储层渗透率不高,粘土含量平均达到14%-24%,开发中粘土膨胀同时发生颗粒运移,有超过30%的油井产出油样中存在油泥,近井地带堵塞严重、油井供液不足,致使开发效果极差,开发20多年采出程度仍不足5.0%,意味着目前95%以上原油滞留地下,迫切需要转换开发方式来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
目前开发稠油比较成熟的技术蒸汽吞吐和蒸汽驱不能有效改善中低渗强水敏边际油藏稠油的开发效果。而压裂防砂技术只成功用于低渗透稀油油藏(渗透率<50×10-3μm2,且原油粘度<100mPa·s)的开发,本发明尝试将仅用于开发低渗透稀油油藏的压裂防砂技术和开发稠油油藏的热采技术相结合,开发中低渗强水敏边际稠油油藏,在改善近井地带储层物性的基础上,降低原油粘度,高效开发该类油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压裂防砂后转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藏的方法,利用压裂防砂技术,解除近井地带因粘土膨胀导致储层渗透性下降,颗粒运移等造成的堵塞,改善近井地带物性后,再采用蒸汽吞吐技术开采稠油,提高中低渗强水敏边际稠油油藏采收率。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压裂防砂后转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稠油油藏内的油井中进行压裂防砂的步骤;
向上述油井内注入高温蒸汽的步骤;
焖井的步骤;
开井生产的步骤。
在进行高温蒸汽步骤时,要同时进行油井处理,所述油井处理就是向油井内部注入液态二氧化碳、高温薄膜扩展剂、高温粘土稳定剂的一种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油层处理,正挤液态二氧化碳60~80t,高温薄膜扩展剂3~6t,高温粘土稳定剂5~6t。
所述的压裂防砂先进行油层预处理,正打前置液20~30m3左右,再注入携砂液,施工排量1.5~3.5m3/min,优化设计砂比,砂比从3%逐渐增加到70-100%左右,控制平均砂比30-45%之间;最后注入顶替液2-10m3之间;压裂防砂时压裂的裂缝半长控制在50m。
向油井内注入高温蒸汽时,需要注入5~10天,所述的高温蒸汽温度大于300℃,干度大于70%,注汽强度125~175t/m,累积注蒸汽1000~2000t。
油井关井焖井3~5天,以便于蒸汽扩散,使油层充分吸收蒸汽热量。
所述的油井生产周期时间,为250~300天,保证蒸汽吞吐时每周期油汽比大于0.12 m3/m3。
压裂防砂时,平行裂缝方向井距200m~250m,垂直裂缝方向井距150m左右。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为中低渗敏感性稠油边际油藏开发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新方法,适用于储层上下层及邻层不存在水层和油水同层,地层厚度20m~40m,储层叠合有效厚度大于6.0m,储层渗透率10~500×10-3μm2,且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范围介于100~10000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8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