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26986.7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毛磊;康菲;张清芳;李玲;刘海峰;李荣华;李震;刘峻洁;王建;王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具有 用于 车辆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振结构及具有该吸振结构的用于车辆的车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汽车的NVH性能要求也日益增高。对于非承载式车架,在设计时主要考虑零部件刚度及整体的刚度而忽略了车架的吸振功能,在车辆剧烈运动时,车架产生很大的振动,严重时会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导致车辆的驾驶舱与乘员舱内产生巨大的噪音,影响整车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吸振结构,该吸振结构可以安装在车架上,充分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振动情况,防止共振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且有效改善了车内噪音。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吸振结构的车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结构,所述吸振结构适于固定在车辆的车架上,所述吸振结构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外管,所述金属外管套在所述金属内管外,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金属内管之间设置有橡胶减振部;以及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套设在所述金属外管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结构,可以固定在车架上,用于吸收车架的振动,改善车架以至整车的NVH性能,并且通过金属内管、橡胶减振部、金属外管、配重块的相互配合,特别是橡胶减振部与配重块共同作用,使得吸振效果更加明显。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吸振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内管、所述金属外管与所述橡胶减振部硫化成一体。这样,不仅工艺简单,而且吸振结构整体性更好,更易吸收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橡胶减振部包括:内周壁、外周壁和多个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连接在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所述内周壁与所述金属内管的外壁面固定且所述外周壁与所述金属外管的内壁面固定。
将橡胶减振部的主体吸振部分设置有“筋”状结构,不仅利于频率的调节,达到更优的吸振效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成本得到降低且方便生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筋为多个且沿周向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内周壁与所述外周壁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金属内管、所述橡胶减振部、所述金属外管和所述配重块同轴布置。由此增加了吸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配重块的长度为L1,所述金属外管的长度为L2,其中0≤L2-L1≤1.5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吸振结构适于通过穿过所述金属内管的螺纹紧固件紧固在所述车架的纵梁的底面上,所述金属内管的上端抵靠在所述纵梁的底面上且所述配重块的顶面与所述纵梁的底面间隔7-12mm。
该此间隙可以很好地避免整车在恶劣工况下产生异响,又使得吸振结构的刚度达到最优化,保证了自身的NVH性能。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所述车辆的横向上彼此间隔开;多个横梁,所述多个横梁固定设置在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右纵梁之间;以及吸振结构,所述吸振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和/或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吸振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技术方案中描述的吸振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架由于设置有吸振结构的缘故,因此车架的振动可以很好地由吸振结构进行吸收,提高了整车NVH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从前向后顺次相连的前段、中段和后段;
所述吸振结构为三个,且分别设在所述右纵梁的前段和中段以及所述左纵梁的后段上。
由此,通过在车辆运动过程中与车架全方位进行配合,可最大程度地对车架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同时避免与其它零部件发生共振,提升整车的NVH性能与舒适性。且在改善车辆NVH性能的同时,将吸振结构数量限制为最少,以达到车辆轻量化的布置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右纵梁的前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右纵梁的前段的前端面的距离在0-200mm;
所述左纵梁的前段以及中段的交界处与所述右纵梁的前段以及中段的交界处之间固定设置有前中段交界处横梁,其中位于所述右纵梁的中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前中段交界处横梁的距离在0-500mm;
位于所述左纵梁的后段上的所述吸振结构距离所述左纵梁的后段的后端面的距离在0-3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269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