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刻返工去胶方法及其半导体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1620.9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7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周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7/42 | 分类号: | G03F7/42;H01L21/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28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刻 返工 方法 及其 半导体 形成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刻返工去胶方法及其半导体形成方法。其中,包括:A、提供一需要返工去除光刻胶的半导体,所述半导体上具有钝化保护层,所述钝化层上具有光刻胶层;B、通过预设温度条件,对所述半导体表面进行干法去除光刻胶;C、对经过干法去除光刻胶的半导体表面进行酸液清洗,以清洗掉进行干法去除光刻胶时所述钝化保护层表面形成的氧化层;D、对经过酸液清洗的半导体表面进行湿法去除剩余光刻胶。本发明具有方法简便、节省成本和返工的半导体线宽差异低于10%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刻返工去胶方法及其应用的半导体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由下到上的结构顺序是衬底、图膜、抗反射层、光刻胶,其中的衬底由下到上的结构顺序是硅基底、氧化物层和SiN层,氧化物层和SiN层覆盖在硅基底表面。其实底部的材质就是SiN。由于含N的SiN会直接导致涂覆的光刻胶(PR)中毒,即出现所谓的基脚效应(PR footing),进而影响光刻工艺的精度。为了消除上述的基脚效应,一般是在材质为SiN的抗反射层表面上生长一层氧化覆盖薄膜(oxide cap layer),以降低N对光刻胶的影响。
在实际的光刻工艺过程中,经常会进行光刻返工(PR rework),甚至会反复进行几次PR rework。光刻返工去胶工艺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干法灰化去胶和湿化学法去胶。具体是:先在2500C的高温条件下,对半导体进行干法去胶;然后湿法去胶,并清洗;接着对去胶后半导体表面进行光阻涂覆;最近进行二次曝光和显影。但这样的返工流程并不适用于基底材质SiN和光阻为DUV PR的结构,因为SiN本身的反射率和消光系数对厚度和SiN层表面状况非常敏感,易出现刻返工的线宽和对准难的问题。另外,在高温低压干法去胶的条件下,硅基底表面的SiN进行淀积,淀积的SiN层表面温度较高,吸附在硅基底表面的离子和副产物被pump(泵)迅速抽走,SiN层表面存在较多空位,具有比较大的张应力。对于上述半导体在进入返工流程过程中,在相对较高的温度(即2500C)条件下进行去胶,SiN层会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在表面形成SiO2自然氧化层。基于上述的形成SiO2自然氧化层而言,SiO2表现为压应力,且SiN层及SiO2层的热膨胀系数差异相对较大(即SiN:2.3ppm/k,SiO2:0.5ppm/k),并且在2500C温度下SiN层及SiO2层发生塑性形变。所谓塑性形变的定义是如果外力较大,当它的作用停止时,所引起的形变并不完全消失,而有剩余形变。造成了界面匹配度较差。倘若再进行冷却到室温,塑性形变仍然不会消失。所以导致了返工后SiN层的表面状况与初次曝光时表面状况差异较大,光阻对下底的表面变化较敏感,最终还是出现线宽偏移的现象。
譬如,以0.18um逻辑平台深阱(Deep P well)层次举例,硅基底材质为850ASiN,光阻厚度为40000埃,返工晶圆与初次曝光晶圆采用同样的光刻条件,再线宽差异调整曝光和显影条件,调整后的平均线宽差异仍然超过10%。如此返工半导体线宽是超规格的,说明返工失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简便、节省成本和返工的半导体线宽差异低于10%的光刻返工去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刻返工去胶方法,其中,包括:
A、提供一需要返工去除光刻胶的半导体,所述半导体上具有钝化保护层,所述钝化层上具有光刻胶层;
B、通过预设温度条件,对所述半导体表面进行干法去除光刻胶;
C、对经过干法去除光刻胶的半导体表面进行酸液清洗,以清洗掉进行干法去除光刻胶时所述钝化保护层表面形成的氧化层;
D、对经过酸液清洗的半导体表面进行湿法去除剩余光刻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16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像装置
- 下一篇:组合式可见与不可见投影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