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47625.0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0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雄;严复;冯庆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强丰新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7/04 | 分类号: | C07C67/04;C07C69/5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24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酸 双环戊二烯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泛用于涂料及粘合剂领域的树脂的生产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优良性能单体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的制备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原料及产品的聚合,同时催化剂活性高,反应速度快,副反应少,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产品收率。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裂解产物C5馏分的分离提供了廉价的多酯环化合物双环戊二烯,其和丙烯酸反应后生成的酯,这种单体具有两个可以聚合的基团——丙烯酸酯的双键和多酯环上的烯丙基,前者可使其进行游离基聚合,后者可在空气中进行氧化聚合,聚合收缩率小、聚合物硬度高、吸水率低、绝缘性能高且透明性好,可广泛应用于涂料、粘合剂、透明光学材料、光学镜头及其它合成材料。国外对这类单体的制备及应用进行了许多研究,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我国对此单体的研发起步较晚,有文献报道其合成和应用,但目前无工业化生产。文献合成工艺多采用强酸性催化剂如浓硫酸、对甲苯磺酸、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磷钨酸催化,添加单组份或双组分阻聚剂,由于丙烯酸容易自聚,双环戊二烯、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容易氧化聚合,导致产品收率低,质量差,且有大量副产聚合物生成,导致工业化生产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泛用于涂料及粘合剂领域的树脂的生产制备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优良性能单体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的制备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原料及产品的聚合,同时催化剂活性高,反应速度快,副反应少,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也大幅提高产品收率。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种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丙烯酸与双环戊二烯的摩尔比为1.05~1.5:1,在粗孔微球硅胶做载体的催化剂作用下,控制反应条件,分别同时滴加添加有阻聚剂的原料制得。
所述催化剂为磷酸或磷酸盐、钨酸盐和钼酸盐的混合物,其中磷、钨、钼三种元素摩尔比为P∶W∶Mo=0.01~2∶0.01~1∶0.01~0.05。
所述催化剂质量为反应底物总质量的0.1%~10%,优选为0.5%~2%。
将所选用催化剂原料混合后溶于20~100℃的水中,并调节至pH值小于<3。
向所选用催化剂的水溶液中,加入粗孔微球硅胶,陈化吸附1~24小时后,于50~500℃烘干活化。
所述的粗孔微球硅胶的平均孔径为125-425um,其颗粒尺寸为40-120目,使用前需100℃以上烘干2~24小时。
所述反应条件为,控制反应温度为40~120℃,优选的为60~90℃。
所述阻聚剂为对羟基苯甲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和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上述任意两种或三种按任意比例混合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不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合成丙烯酸环戊二烯酯的气相谱图;
图2为实施例1得到的产品的气相色谱图;
图3为实施例2得到的产品的气相色谱图;
图4为实施例3得到的产品的气相色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催化剂制作:向200L不锈钢罐中加入100kg去离子水,搅拌条件下依次投入50kg钨酸钠、10kg钼酸铵,不断搅拌升温至80℃保温。保温5小时后,投入20kg食用磷酸,50kg已预先烘干的平均孔径为125-425um尺寸为40-120目的粗孔微球硅胶,陈化12小时后,进烘箱100℃烘干,再于300℃活化备用。
向500L搪瓷釜中依次投入150kg丙烯酸、400g对羟基苯甲醚、,200g的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搅拌均匀后转入计量罐。
向500L搪瓷釜中依次投入200kg双环戊二烯、400g对羟基苯甲醚、,200g的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搅拌均匀后转入计量罐。
向500L搪瓷釜中加入含有3kg催化剂的粗孔微球硅胶,同时滴加 入配置好的丙烯酸和双环戊二烯物料。控制该反应釜温度在100℃,滴加完毕后液相色谱仪跟踪取样检测,以双环戊二烯反应完毕为终点。
体系中可分离出催化剂,溶剂洗脱后可再次使用。将体系中未反应的丙烯酸蒸出后,收集到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298kg,收率为96.43%,经气相色谱仪检测含量为98.16%。
实施例2
催化剂制作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强丰新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强丰新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476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