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及充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53670.7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7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冯波;陈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汇韬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2;H01M10/44;H02J9/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070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换 充电 电路 方法 | ||
1.一种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电路、接触器线包(RELAY)和电信号采集变压器(T2);其中,
所述逆变电路包括蓄电池(BAT)、单片微型计算机(MCU)、公用变压器(T1)、第一功率管(Q1)、第二功率管(Q2)、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构成的全桥电路;所述第一功率管(Q1)含有第一寄生二极管(VD1),第二功率管(Q2)含有第二寄生二极管(VD2),第三功率管(Q3)含有第三寄生二极管(VD3),第四功率管(Q4)含有第四寄生二极管(VD4);且所述公用变压器(T1)的初级含有寄生漏感(L1),所述寄生漏感(L1)包括公用变压器(T1)自身的漏感和人为制造的漏感;
蓄电池(BAT)负极通过电流取样电阻(R)接地,蓄电池(BAT)正极均与第一功率管(Q1)的漏极、第二功率管(Q2)的漏极连接,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与第三功率管(Q3)的漏极连接,第三功率管(Q3)的源极接地,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与第四功率管(Q4)的漏极连接,第四功率管(Q4)的源极接地;
单片微型计算机(MCU)的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脚(2)通过接触器线包(RELAY)接地,接触器线包(RELAY)的公共触点与市电的火线连接,接触器线包(RELAY)的常开触点作为负载火线的供电端(LR);
单片微型计算机(MCU)的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脚(4)与第一功率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三控制信号输出脚(6)与第二功率管(Q2)的栅极连接,第四控制信号输出脚(8)与第三功率管(Q3)的栅极连接,第五控制信号输出脚(10)与第四功率管(Q4)的栅极连接;单片微型计算机(MCU)的接地脚(27)接地,电池电压取样脚(5)与蓄电池(BAT)的正极连接;
公用变压器(T1)初级的一端与第一功率管(Q1)的源极连接,另一端通过寄生漏感(L1)与第二功率管(Q2)的源极连接;公用变压器(T1)次级的两端并接有滤波电容(C),且次级的一端与市电的零线(N)连接,另一端与市电的负载火线的供电端(LR)连接;
电信号采集变压器(T2)初级的一端与市电的火线(L)连接,另一端与零线(N)连接,电信号采集变压器(T2)次级的一端与单片微型计算机(MCU)的信号采集输入脚(1)连接,电信号采集变压器(T2)次级的另一端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漏感(L1)的漏感量为0.5~10mH。
3.一种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如权利要求1所示,利用该逆变电路对蓄电池充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单片微型计算机(MCU)通过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脚(4)向第一功率管(Q1)发出关闭控制信号,以及通过第三控制信号输出脚(6)向第二功率管(Q2)发出关闭控制信号,使所述第一功率管(Q1)和第二功率管(Q2)处于关闭状态;同时,
所述单片微型计算机(MCU)通过第四控制信号输出脚(8)向第三功率管(Q3),以及通过第五控制信号输出脚(10)向第四功率管(Q4)发出相同的脉宽调制信号,周期性地控制所述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导通与关闭;并将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与市电接通后作为充电的输入端,即可实现对蓄电池的持续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宽调制信号是方波信号,在该方波信号中,高电平时使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导通,低电平时使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转换充电逆变电路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宽调制信号在每次的开关周期下,对所述第三功率管(Q3)和第四功率管(Q4)操作的开关频率为1~100KHz,占空比为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汇韬电气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汇韬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367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