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嗜碱假单胞菌AD-28及其在水体脱氮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53835.0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峰;谢凤行;周可;孙海波;赵玉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38;C02F101/38;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朱红星 |
地址: | 300381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嗜碱假单胞菌 ad 28 及其 水体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菌制剂技术领域和环境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嗜碱假单胞菌AD-28 及其在水体脱氮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据国家环保总局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主要湖泊氮、磷污染较重, 养殖水体由于养殖密度提高,饲料投放量过高,导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态氮不仅对许多水生动物有直接的毒害作用,还会降低其免疫力,导致水产病害频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更快更好地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对氮污染的治理日益重视,生物脱氮技术因其迅速安全而被广泛应用。在生物脱氮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具有较大的优势的是好氧反硝化过程。而菌株的好氧反硝化特性决定了水体脱氮的效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氧反硝化菌被发现,已报道的有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副球菌属(Para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戴尔福特属(Delftia)等多个属存在好氧反硝化现象。但是目前国内市场尚无可有效进行水体脱氮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其主要原因是没能开发出高效的脱氮菌种,脱氮效果不明显,制约了生物脱氮技术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污染水体生物脱氮技术的缺陷,旨在开发一种脱氮细菌,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种高效、安全、实用的生物脱氮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一株嗜碱假单胞菌AD-28,具有快速、高效脱氮功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株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AD-28,分离自天津市西青区水产养殖池中,由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号CGMCC No.8991。
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嗜碱假单胞菌AD-28保藏号CGMCC No.8991在制备养殖水体、污染水体快速脱氮菌剂方面的应用。其中的快速脱氮指的是在单一含氮污染物条件下,24 h对初始浓度160 mg/L的氨氮去除率在95%以上,对初始浓度120 mg/L亚硝态氮和初始浓度100 mg/L的硝态氮去除率均达99%以上;在初始浓度为硝态氮183.72 mg/l,亚硝态氮 44.67 mg/l,氨氮40.20 mg/l的混合含氮污染物条件下,AD-28对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24 h的去除率均达到96%以上。
本发明更加详细的技术内容如下:
(1)本申请人于2010年12月在天津西青区鱼虾养殖池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AD-28,在好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水体脱氮能力。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鉴定,属于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申请人于2014年4月3日将该菌株送交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保藏号CGMCC No.8991。保藏日期:2014年4月3日;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
(2)嗜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AD-28的细菌学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
AD-28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菌落淡黄色,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淀粉水解阳性,MP阴性,VP阴性,吲哚反应阴性,柠檬酸盐利用阳性,明胶液化阳性,产硫化氢阳性。
(3)嗜碱假单胞菌AD-28的脱氮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未经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38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