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62745.8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5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军;唐正伟;徐一兵;邵明波;李传清;王丽静;曾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210/18 | 分类号: | C08F210/18;C08F4/68;B01J20/10;B01J20/30;B01D15/00;C08L2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烯 烯烃 共轭 共聚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非共轭二烯烃或含有非共轭二烯烃的稀释液与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接触,得到含非共轭二烯烃的反应料,所述反应料中的杂质含量为5ppm以下;
(2)在聚合催化剂、氢气和溶剂存在下,将步骤(1)得到的反应料与乙烯、α烯烃进行聚合反应;
其中,以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含有5-15重量%的二氧化硅,85-95重量%的氧化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的孔径为2-8nm,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的内比表面积占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的总比表面积的7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a)将活性氧化铝干燥;(b)将硅酸盐、无机酸和表面活性剂混合得到纳米二氧化硅溶液,该溶液的pH值为7-9;(c)在加热条件下,将步骤(a)干燥的活性氧化铝与步骤(b)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溶液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活性氧化铝的粒径为3-5mm,比表面积为280-360m2/g;所述硅酸盐选自碱金属和/或碱土金属的硅酸盐;所述表面活性剂为以通式R-O-(CH2CH2O)n-H表示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其中,R为C12-C18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直链或带支链的烃基,n为5-20;所述无机酸选自盐酸、硫酸和硝酸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硅酸盐为硅酸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c)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00-1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接触的温度为0-30℃,所述稀释液中所述非共轭二烯烃的浓度为20-80体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接触的温度为15-25℃,所述稀释液中所述非共轭二烯烃的浓度为30-60体积%。
9.根据权利要求1、7或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接触的方式为使所述稀释液通过纳米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剂柱,所述稀释液的体积空速为0.5-10h-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所述稀释液的体积空速为1-5h-1。
11.根据权利要求1、7或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非共轭二烯烃为5-甲基-2,5-降冰片烯、5-亚甲基-2-降冰片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1,4-己二烯、2-甲基-1,4-己二烯、1,6-辛二烯和双环戊二烯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非共轭二烯烃为5-亚乙基-2-降冰片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α烯烃为C3-C12的α烯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α烯烃为C3-C8的α烯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聚合催化剂含有钒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所述钒化合物为三氯化钒、四氯化钒、三氯氧钒、三乙酰丙酮钒、二乙酰丙酮氧钒、三乙氧基氧钒和二氯乙氧基氧钒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为一氯二乙基氯化铝、一氯二甲基铝、二氯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乙基倍半氯化铝和甲基倍半氯化铝中的至少一种;以铝元素计的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与以钒元素计的所述钒化合物的摩尔比为2-300: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钒化合物为三氯氧钒;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为一氯二乙基铝、二氯乙基铝和乙基倍半氯化铝中的至少一种;以铝元素计的所述有机铝化合物与以钒元素计的所述钒化合物的摩尔比为5-8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6274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单轴数控钻铣床
- 下一篇: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