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3632.8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5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艳;方平福;王重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7/02;E02B11/00;E02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5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稻鳖共作 稻田 改造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
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沟渠由鳖沟、田沿和田埂组成,所述沟渠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30%;所述鳖沟的面宽为3.0~4.0m,沟底宽45~60cm,鳖沟沟底低于稻田地面1.0~1.2m,所构成的坡比为1:1~1.5;所述田沿位于鳖沟和田埂之间,田沿的宽为50~60cm,斜加高20~30cm,坡比为1:2~2.5;所述田埂宽为40~55cm、高为25~35c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沟渠位于相邻稻田块或稻田块与堤坝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堤坝宽3m以上,堤坝高于稻田地面0.5m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进水口采用1~2根PVC管控制水流量。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水位调节管由多根波纹管连接两个三通阀构成,第一波纹管的进水端高于田面10~15cm,形成高水位排水口;第二波纹管的进水端低于田面10~15cm,形成低水位排水口;第三波纹管的进水端位于沟渠的底部,即为用于排干沟渠水的底排水口。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的进水端安装有简易地漏,方便封口。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波纹管管径大于进水口PVC管的管径。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改造方法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Z”字型沟渠实现稻鳖共作的规模化稻田改造。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改造方法可以通过串联或并联“Z”字型沟渠实现稻鳖共作的规模化稻田改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未经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363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磨削加工动态测量与磨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塔状构筑物无支撑杆滑模施工操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