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73632.8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5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杜志艳;方平福;王重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K67/02;E02B11/00;E02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5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稻鳖共作 稻田 改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的改造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种植技术和水产养殖技术相互结合、合理组配,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种植水稻的同时,又养殖水产品,第一,使稻田的水资源、杂草资源、小型水生动物资源、昆虫以及其他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产品所利用;第二,通过所养殖的水产品的觅食,达到为稻田除草、灭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实现稻谷的增产、增质和水产品的增收及无公害;从而获得一种集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由于甲鱼经济价值高,且国内外消费市场大,甲鱼养殖也被引入到稻田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鳖共作模式。实践证明鳖稻共生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粮食和水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稻鳖共作模式必须进行稻田改造。目前,根据稻田形状、大小的差异,稻田改造主要改造为“一”字型、“十”字型、“回”字型、“田”字型、“目”字型稻田。
“一”字型稻田是沿稻田中间横向开挖一条鳖沟,其结构如图1所示。
“十”字型稻田是沿稻田中间横向和竖向均开挖一条鳖沟,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回”字型稻田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一条环型鳖沟,其结构如图3所示。
“田”字型稻田是沿稻田田埂内侧四周及稻田中间横向和竖向开挖一条鳖沟;鳖沟,一般宽为1.5~3.0m,深0.6~0.8,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角设置,进水口建在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所有的水,进、排水口设有铁网栅栏,以防养殖水产动物逃逸,其结构如图4所示。
“目”字型稻田是在稻田田埂外侧开挖环型鳖沟,多快稻田平行排列构成一个稻鳖共作区,稻田需建有加高、加宽、加固的田埂,田埂高0.2m、宽0.5m,坡度比为1:1~1.5,稻田设有机械进出机耕道,宽3m,机耕道下埋有通水管;鳖沟同“田”字型稻田,稻鳖共作区外围堤坝高度在0.5m以上(高出稻田平面),堤坝面宽1.5m,池堤坡度比为1:1.5~2.0;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进水口建在外围堤坝上,排水口建在外围沟渠最低处,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所有的水,进、排水口设有铁网栅栏,以防养殖水产动物逃逸,其结构如图5所示。
然而,以上的“一”字型、“十”字型、“回”字型、“田”字型等稻田模式,都是从稻田养鱼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一般只适合1~5亩范围的小区域耕作模式;其次,采用上述各模式的串联或并联进行大区域的稻鳖共作时,易耗地、耗水、耗材,且便利性差。
“目”字型稻田模式,串、并联虽能够带来稻鳖共作的规模化,但因其在机耕道下埋有通水管,易沉降、易堵塞,不利于水流的置换,存在水和管道材料消耗大的问题。
此外,对于稻鳖共作模式,如果鳖沟的沟面进行硬化,则达不到甲鱼生态养殖的目的,也不符合甲鱼养殖其野生化和有机化的要求。但在完全的土坯沟型中长期进行稻鳖共作,由于甲鱼具有晒背这一特性,在寻找晒背场所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沟沿和田埂的损坏,易使鳖沟两边沿岸坍塌,使得鳖沟越来越宽,不利于水稻的轮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利性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的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稻鳖共作的稻田改造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在稻田内开设“Z”字型沟渠;
2)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3)在堤坝靠机耕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排水口成对向设置,所述排水口埋在沟渠的最低处,所述排水口包括高水位排水口、低水位排水口和底排水口,通过水位调节管调节。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沟渠由鳖沟、田沿和田埂组成,所述沟渠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20%~30%;所述鳖沟的面宽为3.0~4.0m,沟底宽45~60cm,鳖沟沟底低于稻田地面1.0~1.2m,所构成的坡比为1:1~1.5;所述田沿位于鳖沟和田埂之间,田沿的宽为50~60cm,斜加高20~30cm,坡比为1:2~2.5;所述田埂宽为40~55cm、高为25~35cm。
进一步,步骤1)中,所述沟渠位于相邻稻田块或稻田块与堤坝之间。
进一步,步骤2)中,所述堤坝宽3m以上,堤坝高于稻田地面0.5m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未经长沙隆平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736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磨削加工动态测量与磨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塔状构筑物无支撑杆滑模施工操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