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青蒿素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6340.8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0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芝;李志英;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8 | 分类号: | G01N27/48;G01N2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青蒿素 分子 印迹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快速检测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青蒿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基于分子印迹特异性识别作用,用于检测药品中的青蒿素技术。
背景技术
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含过氧桥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具有抗疟、抗菌、解热、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且毒性低,无副作用,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有效成分的检测和提纯对于药品的质量十分重要,在有效成分含量很低的天然药物中提取分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超临界CO2萃取,具有价格低、无毒、可循环使用、时间短;常温提取,青蒿素不发生热分解等化学变化。但超临界萃取的青蒿素粗品含量较低,需提纯才能达到药用要求。胡淼等(华西药学杂志,2005,20(4),283~285)以超临界萃取的青蒿素粗提取物为原料,经硅胶柱层析提纯,青蒿素含量从15%提高到70%。由于天然药品的基质比较复杂,给检测带来了困难,因此,找到一种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使用的检测青蒿素的方法十分重要。
分子印迹技术是当前开发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高选择性材料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一个高度交联的刚性高分子,除去模板分子后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网络结构中留下具有结合能力的识别位点,对模板分子表现出高选择识别性能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以其构效预定性和特异识别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功用于固相萃取或微固相萃取,亲和色谱或毛细管电泳及传感器等领域。
传统检测青蒿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化学发光法等,色谱法的准确度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仪器比较贵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也限制了其应用。
依据此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保护及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功能分子以适当方式修饰到电极上,制备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有一定使用寿命可再生的电化学传感器成为分析科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但是传统的印迹方法所制备的印迹膜厚度难以控制,高交联度使得电子传递速度和响应慢、检测下限高而且再生和可逆性差,影响分子印迹技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快速、简便、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经济使用的检测方法,对研究人员、生产企业、质控人员、进出口商检、政府管理部门等的迫切需要的,对食品、药品、环境安全中的青蒿素含量准确定量测定十分必要,对于青蒿素生产和药理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将分子印迹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提供了一种青蒿素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主要是以青蒿素为模板,在玻碳电极表面通过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纳米多孔碳球及铂纳米粒子之间的电化学作用而制备的分子印迹传感器。
仪器与试剂
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公司),实验采用三电极体系: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SCE),玻碳电极(GCE)为工作电极;KQ-250E型超声波清洗器(坤峰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纳米多孔碳(孔径2~50nm);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乙氧基乙醚,N,N-二甲基甲酰胺(DMF);氯铂酸;青蒿素;磷酸缓冲溶液。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检测青蒿素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特征在于该方法具有以下工艺步骤:
(1)纳米多孔碳修饰玻碳电极制备:将玻碳电极依次用0.3μm、0.05μmAl2O3粉末进行表面抛光,然后用高纯水超声清洗,用氮气吹干,在玻碳电极表面滴加5~10μL纳米多孔碳的N,N-二甲基甲酰胺分散液(0.5g/L),置于红外灯下,挥发干溶剂后,即得纳米多孔碳修饰玻碳电极;
(2)氧化纳米多孔碳的制备:在反应器中,按如下组成质量百分浓度加入35~65%浓硝酸,0.5~3%纳米多孔碳,0.5~2%硝酸钠,1.0~5%高锰酸钾,超声分散20~30min,再加入32~60%去离子水,各组分含量之和为百分之百,然后在70~80℃搅拌反应16 ~20 h,冷却至室温,过滤,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滤液为中性,真空干燥,得到氧化纳米多孔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63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