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高速数字扫描直写光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0903.0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7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贵;张国龙;马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微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F7/20 | 分类号: | G03F7/20 |
代理公司: | 张家港市高松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9 | 代理人: | 陈晓岷 |
地址: | 215636 江苏省苏州市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速 数字 扫描 光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加工(包括电路板制造PCB、平板显示器FPD、发光二极管LED、印刷CTS及CTcP(CTP)、光掩模版等使用半导体加工工艺的加工领域)所应用的光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数字扫描直写光刻装置。
背景技术
光刻装置是通过光学系统将特殊定义的结构图形″刻″在涂有感光物质的基片(也可称为基底)上,用来产生电路图案的设备,是半导体和PCB等加工中装备中最关键的设备。基片可包括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硅片或掩膜版、平面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掩膜版、印刷电路板(PCB)、发光二极管(LED)衬底、生物芯片、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光电子线路芯片或光掩膜版等基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并没有包含全部,还应用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他类型基片。
光刻技术是光学设计加工、精密机械设计加工,电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领域高度集成的尖端科技技术,目前主要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所控制。
直写光刻装置是一种综合式的无掩膜光刻技术,是当代半导体加工工艺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HDI和高良率封装线路板、PSS衬底、MEMS制造和电子封装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光掩膜版加工等领域,提供了更加经济高效的加工装备和工艺流程。
以往,无掩膜光刻设备采用的是声光调制器(AOM)和声光偏转器(AOD)作为图形调制的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声光效应来进行光调制的器件,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写入信息的空间分布不是固定的,而是以声速在缓慢地运动;其二,写入信息只沿一维空间(平行于声波的传播方向)分布,因此声光空间调制器适宜用来进行一维图像(或信息)的光学并行处理。
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无掩膜光刻技术是利用空间光调制器(SLM)技术,该技术可用电脑同时控制数千至数百万的像素位置,产生所需加工的二维面阵信息,具有加工速度快、产能高的优势。
本发明与其他SLM技术使用的图形发生器不同,目前SLM技术中使用的图像发生器多采用M*N个像素结构(M>1,N>1),由于同时驱动两列或以上图像单元,极大限制图像发生器的刷新频率,使的产能出现瓶颈。本发明使用一种新的图形发生器,能数十倍提升频率,极大提升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光刻效率的新型高速数字扫描直写光刻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高速数字扫描直写光刻装置,包含有光源、光学照明系统、可编程图形发生器、投影光学系统、高速精密移动平台,曝光光线从光源发出,经光学照明系统后投影至可编程的图形发生器,可编程发生器上预设的图形信息随着曝光光线进入投影光学系统,最后投影在高速精密移动平台的基底上,所述光源、所述光学照明系统和所述图形发生器同轴。
所述光源为波长在436nm及其以下的紫外光源,是激光、LED、LD或者汞灯。
所述光学照明系统将入射光源准直成平行均匀的面光源。
所述可编程图形发生器是反射、衍射或透射器件。
所述可编程图形发生器为单列像素阵列,共计包含N个像素,N不小于1,图形单元为N*1结构。
所述可编程发生器的每个像素都由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两部分组成。
所述可编程发生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活动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处于同一高度;所述可编程发生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活动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处于不同的高度。
所述投影光学系统包括由透镜或透镜组组成的投影镜头,对应设于所述可编程图形发生器一侧。
曝光的方式为高速扫描,一次扫描条带能曝光宽度为L的曝光条带,设定单个像素尺寸a,投影光学系统倍率M,则曝光条带宽度L为:L=N*a*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省去掩膜版或菲林版的加工工序,并能数十倍的提升可编辑图形发生器的刷新频率,从而提高产品的加工速率,改善了产品加工的良率。制作工艺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编程图形发生器非工作状态示意图(侧视图)。
图3为可编程图形发生器工作状态示意图(侧视图)。
图4为直写曝光工作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微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微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09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过钎焊而附接在钢绳上的中国式指套
- 下一篇:化合物及不对称合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