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TO废靶回收金属铟锡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01193.7 | 申请日: | 2014-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2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方宏;王政红;郗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25/06;C22B58/00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to 回收 金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属光电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ITO废靶回收金属铟锡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目前已公布的ITO废靶回收技术主要是湿法回收,即将ITO废靶用强酸溶解,然后电解、水解沉淀、碱法分离、置换等。
公开申请号CN1487102A提出一种从铟锡氧化物废靶中回收铟的方法:将ITO废靶破碎球磨至粒度<149μm后,采用浸出、除杂、置换、电解的全湿法流程从ITO废靶中回收铟,得到含铟达99.99%的高纯铟。
授权公告号CN101701292A采用的是氧化法从ITO废靶中回收铟锡的方法:将ITO废靶经破碎、球磨后,加浓盐酸溶解浸出,通过添加NaOH氧化浸出液并调PH值获得浸出渣,再经洗涤、焙烧、氧化后实现锡分离,得到粗铟,经一次电解后得到4N铟,铟的回收率可以稳定在97%以上
授权公告号CN101701291B采用的是蒸馏法从ITO废靶中回收铟锡的方法,将ITO废靶经破碎、球磨后,将盐酸浸出,加入适量的氧化剂,制成蒸馏原液,按一定的蒸馏工艺分离铟、锡,达到废靶回收的目的。
上述方法都存在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回收成本高等不足,同时传统方法需加强酸进行反应,会产生大量的酸废液,严重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ITO废靶回收金属铟锡的方法,针对传统ITO废靶回收技术的不足,实现工艺流程简单、回收效率高、回收成本低、节能环保等目的。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ITO废靶回收金属铟锡的方法,其步骤为:(1)ITO废靶表面清洁:将废靶表层杂物去除后,用有机溶剂进行超声清洗,取出擦干,再用纯净水超声清洗,干燥待用;
(2)高温还原法回收ITO废靶: 将干燥后的ITO废靶和还原性物质活性碳或石墨置于的坩埚内,在气氛热处理炉中升温至1000°C~1600°C时,充入非氧化性气体氩气、氦气、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的任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保温1~10小时;在高温非氧化气氛下ITO废靶与还原性物质活性碳或石墨反应,氧化铟和氧化锡被还原,生成金属铟锡合金。
本发明步骤(1)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乙醚、丙酮、苯、甲苯、汽油的任一种物质。
本发明所述坩埚的材质为刚玉、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氧化钙稳定的氧化锆、刚玉莫来石、碳化硅的其中任意一种。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ITO废靶回收金属铟锡的方法,可实现铟锡的回收率达99%,所制备的铟锡合金的纯度≥99.99%,杂质含量总和£100ppm。
本发明通过一步还原法可将ITO废靶直接制备成高纯铟锡合金锭,直接用于制造ITO粉末,并用于ITO靶材的制备,大大缩短了废靶的再利用周期。与目前湿法相比,工序显著缩短,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详细的解释本发明,公开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发明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
实施例1:
将500gITO废靶表层明显杂物去除后,用乙醇超声清洗15min,取出擦干,再用纯净水超声清洗20min,取出干燥,之后将ITO废靶和33g高纯石墨置于氧化锆坩埚内,在气氛热处理炉中,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氛,升温至1400°C,并保温2h,在高温下ITO废靶与石墨反应,氧化铟和氧化锡被还原,生成金属铟锡合金。具体反应式为:
共回收408g铟锡合金,铟锡合金回收率达到99%。对所回收的铟锡合金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合金的杂质含量£100ppm。
实施例2:
将300gITO废靶表层明显杂物去除后,用丙酮超声清洗15min,取出擦干,再用纯净水超声清洗20min,取出干燥,之后将ITO废靶和20g活性炭置于氧化锆坩埚内,在气氛热处理炉中,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氛,升温至1350°C,并保温3h,在高温下ITO废靶与高纯活性炭反应,氧化铟和氧化锡被还原,生成金属铟锡合金,具体反应式为:
共回收245g铟锡合金,回收率达到99%。对所回收的铟锡合金进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合金的杂质含量£100ppm。
本发明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11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