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洞隧道改为连拱时中隔墙顶部原衬砌空腔回填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3616.7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3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周勇狄;夏永旭;贾艳领;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邓晓安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改为 连拱时中 隔墙 顶部 衬砌 空腔 回填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用于单洞隧道改为连拱时中隔墙顶部原衬砌空腔回填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大,原有道路,甚至是高速公路已不能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沈大、广佛、沪宁、京津塘、京珠、沪杭等高速公路,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时常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此不得不考虑对原有公路进行改扩建以缓解日趋紧张的交通压力。另外,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如北京、杭州、西安、桂林、苏州等地区,同样出现了交通拥堵日趋严重的现象,特别是节假日,拥堵现象更甚,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人们舒适出行的需求,为此,不少城市都进行了城市主干道的改扩建,以满足日益增大的交通需求。作为线路咽喉的隧道,在改扩建过程中毫无疑问成为控制性工程,而连拱隧道具有接线方便、线形流畅、节约用地、减少拆迁以及降低造价等优点,广泛使用。
然而,由于公路隧道的特殊性,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及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维修加固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公路隧道衬砌背后的围岩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空洞,致使公路隧道建好后,隧道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繁琐多变的病害,这给公路隧道正常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其中公路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病害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隧道内行车的安全、影响交通运营。支护与围岩之间存在空洞时,围岩会失去应有的支护而松弛、变形,导致失稳、脱落,严重时会发生突发性崩塌,常使衬砌受到不均匀的荷载,导致支护结构产生弯曲应力,进而损伤支护结构的功能,降低其承载能力,给隧道的整体安全稳定性带来巨大的隐患,极大地影响隧道的安全使用。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处治不及时会对衬砌结构造成进一步损坏,甚至使隧道破坏加速,缩短公路隧道的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导致未达到隧道结构设计基准期而急需大修,既浪费了大量资金,又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施工人员也设计出了一些空洞处理方法,比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101037831公开了一种隧道拱顶空洞泵送回填施工方法,首先沿后方已支护的钢拱架的环向边缘,向前方软弱围岩内插入多根钢管或锚杆,以后方型钢拱架为支撑点,用钢管或锚杆在后方拱架及前方围岩间形成一个拱形超前简支结构,并在所述简支结构中部预先固定至少2根钢管作为回填混凝土泵送管,然后在所述简支结构顶面,铺设一层盖板,并以简支结构为骨架,向上喷射一层速凝混凝土,将上方空腔封闭,待喷射的封闭混凝土凝固后,通过泵送管向简支结构顶面泵送预定厚度的回填混凝土。
在既有隧道进行连拱隧道改扩建工程中,中隔墙是双连拱隧道结构受力的核心构件,受力十分复杂,是隧道应力集中部位(拉、压、弯、扭、剪力均有),中隔墙的力学行为将直接关系到连拱隧道的总体稳定性。作为中导洞的原有隧道,在中隔墙浇筑后,其原有衬砌背后空洞对结构的影响尤为突出。目前的空腔处理方法并不适用。因此,处理连拱隧道改扩建工程中原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的安全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步骤可行、施工后隧道安全可靠的适用于单洞隧道改为连拱时中隔墙顶部原衬砌空腔进行回填的施工方法。采用该方法进行回填灌浆后,可有效地解决原隧道洞顶空洞回填问题,使得围岩压力均匀地传递到支护结构上,保证衬砌受力均匀和结构的完整,提高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洞隧道改为连拱时中隔墙顶部原衬砌空腔回填施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在既有隧道的横向中间位置施工浇筑中隔墙;
b.待中隔墙浇筑好后,开始施工先行洞;
c.在先行洞开挖过程中,当发现中隔墙顶部原衬砌背后出现空腔时,利用从先行洞挖出的洞渣将后行洞一侧的空腔回填至后行洞的开挖轮廓处;
d.在回填的洞渣顶部铺设钢筋网,然后在钢筋网表面喷射混凝土;
e.沿隧道纵向每隔5~10m处架设一道端模板,并利用锚栓将端模板与围岩以及原衬砌固定在一起;
f.在先行洞的开挖轮廓处架设侧模板,并在侧模板上预留有灌浆孔;
g.从预留的灌浆孔自下往上灌注混凝土,并振捣密实;
h.施工后行洞;
i.拆除先行洞及后行洞内的既有隧道的原衬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在步骤d中,所述的钢筋网的网眼大小为10*10cm。架设这种网眼大小的钢筋网可以在最大程度节省钢材,又可以保证喷射的混凝土可以很好的与钢筋网结合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长安大学;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36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包板机的下料机构
- 下一篇:多普勒激光关节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