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减小自加热效应的SOI高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16640.6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7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帆;陈昭;蒋乐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L23/373 | 分类号: | H01L23/373;H01L23/367;H01L21/76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减小 加热 效应 soi 高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器件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减小自加热效应的SOI高压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绝缘体上硅(SOI,Silicon-On-Insulator)材料是目前IC设计常用的材料,是指具有在一绝缘衬底上再生长一层单晶硅薄膜,或者是单晶硅薄膜被一绝缘层(通常是SiO2)从支撑的硅衬底中分开这样结构的材料。“自加热效应”SOI器件工作时沟道电流产生热量造成器件内部温度升高,导致器件特性退变的现象。“自加热效应”严重影响器件性能,通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随着技术进步,SOI器件的功耗、可靠性及稳定性等方面需要提高。目前通常采用改变SOI介质埋层材料或结构的方法降低自加热效应。
下面以N型SOI器件结构为例阐述现有SOI结构。
图1是通常采用的N型SOI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的N型SOI器件结构的示意图。介质埋层中的孔隙宽度约为10nm(数值可进行微调),长度为整个介质埋层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该种SOI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减小SOI结构的自加热效应。
本发明提供了新型SOI结构,包括介质埋层及位于介质埋层下方的衬底,衬底层为N型硅或者P型硅,顶层硅和衬底层之间通过介质埋层进行隔离。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材料为热导率大于SiO2的物质。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材料为Si3N4。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厚度应为0.08μm左右,小于0.3μm。
可选的,所述该介质埋层为非连续的Si3N4结构,其上存在多个孔隙。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孔隙尺寸相同,彼此之间间距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该种SOI结构制造方法,该SOI结构包括介质埋层,包括在生成以Si3N4为材料的介质埋层的步骤,其中衬底层为N型硅或者P型硅,顶层硅和衬底层之间通过带有孔隙的介质埋层进行隔离。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材料为Si3N4或者导热率大于SiO2的其他合适的物质。
可选的,所述介质埋层为具有多个孔隙的非连续结构,孔隙尺寸相同,彼此之间间距相等。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SOI器件中介质埋层材料由传统的SiO2改为Si3N4,,使得器件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由于材料的热导率高而散热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了自加热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本发明还通过将SOI器件介质埋层中的连续结构设计为非连续结构,节约了材料的,同时还增加了散热渠道,从而使SOI器件介质埋层中的散热速率加快,有利于减弱自加热效应。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SOI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SOI器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CZ硅生成表面带有Si3N4的结构;
图4是图3中结构注入氢离子以及单晶硅在多孔硅上生成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二者进行键合示意图;
图6是退火后的晶片分离,得到以Si3N4为埋层的SOI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在CZ硅表面,用LPCVD(low-pressurechemical-vapordeposition)的方法,在800℃下产生Si3N4薄膜,该Si3N4薄膜厚度约为80nm;1为CZ硅,2为产生的Si3N4薄膜。
图4是本发明中硅衬底与单晶硅在多孔硅上生成的示意图。掺了杂质的硅在HF:乙醇比例为1:1的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产生多孔硅。在约10-7Pa的压强条件下,多孔硅在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条件下会外延生长出单晶硅。图中5为掺了杂质的硅衬底,4为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多孔硅,3为在多孔硅上外延产生的单晶硅层。
图5是外延层生成后,硅圆晶片可以与Si3N4的晶片在室温下进行键合。之后将键合后的晶片置于1100℃的N2条件下进行退火处理,以增强键合强度,退火时间约为一小时。图中1~5分别如上述所示(下同)。
图6是随后键合的晶片从多孔硅处分裂成为两部分。最后,将分裂后的带有Si3N4的部分置于稀释的HF中进行刻蚀去除多孔硅,得到以Si3N4为介质埋层的SOI结构(各部分如上)。
上述实施例仅以以Si3N4为介质埋层材料来说明本发明,实际上,只要有合适的热导率,其他电学性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用其他材料代替Si3N4也是可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未经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66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焊盘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多芯片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