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23567.5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雁;陈相治;朱丹;罗鸣;戴永胜;潘航;许心影;李永帅;周围;周衍芳;张超;杨茂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马鲁晋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带通滤波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并且滤波性能优异的新型结构。
背景技术
带通滤波器是射频微波电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元件,带通滤波器的主要功能是为频谱中选取出所需频段的信号,除此之外并针对通带外的干扰信号提供适当的衰减量。在系统之中,滤波器的位置通常在天线之后,且在低噪声放大器之前,故一个良好的带通滤波器必须具备有在同带内低插入损耗,在通带外则具备足够的衰减量等特性。
在射频领域,滤波器多利用金属导线制作。由于射频滤波器中的金属导线有时长达数十毫米,若将滤波器仍制作在一个平面上,则其体积将会相当大,不利用滤波器与其它电器元件集成。因此,传统的高频平面滤波器在已经不再实用。近年来,无线通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射频微波带通滤波器要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性能、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成本。用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首先,带通滤波器很难做到较宽的相对带宽;其次,滤波器占据的面积很大,不能满足射频前端器件小型化的要求;第三,加工成本比较昂贵。因此,人们利用将平面结构立体化的思想,将原本在平面电路占大量面积的元件堆叠在三维立体结构中,从而使滤波器在极小的面积下实现。使用LTCC 技术,可实现电路立体化、三维结构的要求,而且陶瓷元件有良好的特性,可以满足目前市场对小型化、低成本、高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LTCC技术的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陶瓷介质材料;该带通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的下极板、耦合极板、第一金属通孔、第二金属通孔、第三金属通孔、第四金属通孔;
其中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均为单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容的下极板、耦合极板均为单层平板金属结构,第一金属通孔、第二金属通孔、第三金属通孔、第四金属通孔均为金属导体柱;
带通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接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上层线圈通过第一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并接地,第一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一并联谐振单元;
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通过第二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下极板与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相连接,上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
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通过第三金属通孔连接到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三并联谐振单元;
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通过金属通孔连接到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上极板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相连接,下极板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四并联谐振单元。
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上极板、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上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一电容的下极板、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第四电容的下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上极板、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上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二电容的下极板、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第三电容的下极板位于同一电介质层上。
所述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和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和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和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和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容的上极板和第四电容的上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一电容的下极板和第四电容的下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容的上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上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第二电容的下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下极板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第二电容的下极板和第三电容的下极板下面是耦合极板,耦合极板位于单独的一个电介质层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3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锁机构和具有双锁机构的药柜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卧式液压榨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