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毡的真空绝热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9814.2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4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杨胜利;林琦海;陈艳华;张昆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2 | 分类号: | D04H1/42;D04H1/58;D04H1/46;D04H1/492;D04H18/04;D01D5/18;D21J1/00;B32B37/12;F16L59/065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可溶解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使用 真空 绝热 | ||
1.一种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该毡是含有生物可溶解纤维的纤维毡;其中生物可溶解纤维85~100wt%、固化的胶粘剂0~15wt%;生物可溶解纤维以单丝化形式相互穿绕或搭接或交织分布并形成相互连通的空隙,生物可溶解纤维平均纤维直径为≤30μm、平均纤维长度为≤250mm,并不小于15mm;生物可溶解纤维指在模拟人体肺液中的溶解速率常数Kdis≥100ng/(cm2.hr);生物可溶解纤维中无机纤维包括矿棉、岩棉、玻璃纤维、陶瓷纤维,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数(Na2O+K2O+CaO+MgO+BaO)>18wt%和/或[(Na2O+K2O+CaO+MgO+BaO+B2O3)-2*(Al2O3)]>40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溶解纤维为生物可溶解有机纤维或生物可溶解无机纤维或生物可溶解复合纤维中的一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粘剂为液态型胶粘剂或粉末型胶粘剂中的一种以上。
4.一种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的制备方法,为干式离心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一、生物可溶解熔融或浓溶料液从出料口流出后,进入高速旋转的离心头,并从离心头的细孔被甩出;
二、甩出的料液被细孔外围的高速气流垂直喷吹,料液被进一步吹制成更细;
三、更细的料液在飞飘的过程冷却得生物可溶解纤维;在冷却过程中或施以胶粘剂和/或浸润剂;
四、生物可溶解纤维被与离心头正对面的负压集棉网带收集得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再对纤维毡进行加压定型或加热加压定型和/或进入烘道加热定型,得到密实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加热温度为100~500℃,加压压力为1~50Kg/cm2;
或者,生物可溶解纤维被与离心头正对面的负压集棉网带收集得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后送入施胶系统,采用喷洒、淋浸及含浸方法施以胶粘剂,并通过负压抽空调节纤维毡上胶粘剂的含量,再对纤维毡进行加压定型和/或进入烘道加热定型,最后再进行加压定型或加热加压定型,得到密实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加热温度为100~500℃,加压压力为1~50Kg/cm2,烘道温度为100~4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集棉网带的下方连接抽空装置,以使网带上方形成分布均匀的负压,所得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厚度均匀、表面平整。
6.一种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的制备方法,为干式梳理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一、将生物可溶解纤维投入开包机、开松机组进行纤维粗开松;
二、将开松后的生物可溶解纤维可由给棉机送入梳理机进行完全开松、梳理得分布均匀的薄层状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或再进行步骤三和步骤四;
三、将薄层状纤维毡转至铺网机进行铺网,得到2层及以上层叠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
四、将2层及以上层叠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送入针刺机组进行针刺定型,或水刺系统进行水刺定型,或热压机组进行加热加压定型,得到密实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水刺系统中包括水刺机组、脱水箱及烘干装置;针刺或水刺密度为100刺/cm2以下;
或者,将2层及以上层叠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送入施胶系统,采用喷洒、淋浸及含浸方法施以胶粘剂,并通过负压抽空调节纤维毡上胶粘剂的含量,再对纤维毡进行加压定型和/或进入烘道加热定型,最后再进行加压定型或加热加压定型,得到密实的用于真空绝热板的生物可溶解纤维毡;加热温度为100~500℃,加压压力为1~50Kg/cm2,烘道温度为100~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981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步式三原色粒子流染色方法
- 下一篇:针织物的设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