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频点移动终端身份感知并监控语音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36240.1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27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蒋睿;秦雨;牟学恺;刘梦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李帅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常武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频 移动 终端 身份 感知 监控 语音 方法 | ||
1.一种双频点移动终端身份感知并监控语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由用户管理模块(1)、感知数据库模块(2)、GSM协议解析模块(3)、身份感知模块(4)、语音监听模块(5)、频点变换模块(6)以及GSM语音终端模块(7)共7个模块组成,其中,用户管理模块(1)用于系统总体控制;在启动系统后,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频点无线电监管设备(10)或联通无线电监管设备(11)接入系统;GSM协议解析模块(3)通过协议解析得到移动终端的IMSI号码,然后向感知数据库模块(2)进行查询;如果感知数据库模块(2)中没有对应的MSISDN号码,就开启身份感知流程阶段:GSM协议解析模块(3)将IMSI号传递给身份感知模块(4),身份感知模块(4)控制移动频点主叫终端(8)或联通频点主叫终端(9)开始身份感知流程阶段,对被叫终端(12)进行主叫,然后通过被叫终端(12)获得MSISDN号码,存入感知数据库模块(2);同时,用户管理模块(1)控制GSM语音终端模块(7)对被监控的用户进行锁定,开启语音监听流程;在该阶段中,监控目标手机一旦进行语音通话,就被语音监听模块(5)进行记录,从而实现语音监控,以上系统中,移动频点主叫终端(8)、联通频点主叫终端(9)、移动频点无线电监管模块(10)、联通频点无线电监管模块(11)、被叫终端(12)均采用已有设备,故不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本系统可独立于网络运营商单独运行,可以实现对移动、联通两个GSM网段同时进行身份感知和实时语音监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频点移动终端身份感知并监控语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管理模块(1)由用户交互模块(1-1)、监控控制模块(1-2)、数据库交互模块(1-3)、号码显示模块(1-4)、主叫控制模块(1-5)以及身份锁定模块(1-6)组成,用于控制其他各个模块,并在获得监控信息后通过图形界面进行信息显示,其中:
1)所述的用户交互模块(1-1),通过可视化图形按钮以及显示窗口来控制其他各个模块;将用户管理模块(1)中其他模块捆绑在图形按钮及可视化窗口上,利用按钮控制每个模块的运行,并从可视化窗口读取运行过程中的信息;
2)所述的监控控制模块(1-2)用于启动或关闭GSM监管协议模块(3-1);
3)所述的数据库交互模块(1-3),通过IMSI号向感知数据库模块(2)进行查询,从而获得MSISDN号码并提供给用户交互模块(1-1)、号码显示模块(1-4);
4)所述的号码显示模块(1-4),用于显示接入本系统的所有移动终端IMSI号以及对应的MSISDN号码,在移动终端刚接入本系统时,所述的号码显示模块(1-4)从GSM协议解析模块(3)接收移动终端的IMSI号,并通过数据库交互模块(1-3)向感知数据库模块(2)查询;若感知数据库(2)中已经存有该移动终端的接入记录,则直接显示该移动终端的IMSI号以及对应的MSISDN号码;若没有记录,则先显示IMSI号,并通过感知数据库(2)得到MSISDN号码,然后进行显示;
5)所述的主叫控制模块(1-5),用于开启或关闭移动终端模拟模块(4-2)的运行;
6)所述的身份锁定模块(1-6),用于在语音监听流程阶段中,将监控目标的身份信息发送给GSM语音终端模块(7)中的身份模拟模块(7-1),从而控制GSM语音终端模块(7)锁定所需要模拟的监控目标,并且,该模块负责在语音监听鉴权阶段向GSM语音终端模块(7)提供鉴权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频点移动终端身份感知并监控语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数据库模块(2)用于存储接入移动终端的IMSI号码及其对应的MSISDN号码;通过专用的接口向GSM协议解析模块(3)以及用户管理模块(1)提供数据提取、查询、存储服务;自动存储经身份感知流程获得的移动终端IMSI及对应的MSISDN号码,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再次接入时的快速调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未经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624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