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门构造体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1742.3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1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安原重人;濑川慎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门 构造 | ||
本发明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0/000065,国际申请日为2010年01月07日,优先权日为2009年02月11日,中国国家申请号为201080012930.9,发明名称为“车门构造体”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门构造体,尤其涉及作为汽车的侧门进行使用、且实施了前部碰撞对策、侧部碰撞对策的车门构造体。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的侧门进行使用的车门构造体,由车室外侧的外面板和车室内侧的内面板构成。在车门构造体中,存在出于加强的目的而安装被称为门梁的加强梁的情况,该加强梁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前端连接在内面板的前部,后端连接在内面板的后部。作为门梁,存在基于与内面板形成箱形截面形状的槽形钢的结构、横截面形状为双山帽状的结构、基于管材的结构等的各种提案(例如,专利文献1、2、3)。
上述那样的横截面形状的门梁,作为门的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梁发挥作用,前部碰撞时,将碰撞载荷(前后轴载荷)从前柱(A柱)传递至中柱(B柱)从而抑制形成在门以及车身上的门开口部的变形;侧部碰撞时,通过横截面形状被压溃的方式的变形(塑性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从而确保车室内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89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26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1744号公报
对于侧门,尤其是前门的加强梁,要求其具备以下功能:将前部碰撞时的碰撞载荷可靠地从前柱传递至中柱的功能;作为将前部碰撞时以前柱下梁的下端和下纵梁的前端的连接部为力矩中心而产生的弯曲力矩适当地承受的反力部件的功能;侧部碰撞时,通过横截面形状压溃变形而吸收碰撞载荷的功能;不会对配置在外面板和内面板之间所划分的车门内部空间中的车窗升降器等的门内置物的配置造成妨碍的功能。
即使在侧门上组装有加强梁,伴随着前柱因前部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向车身后方位移,若侧门和前柱在车宽方向上错位,则加强梁无法按照设计规格有效地发挥作用,存在着碰撞载荷无法将加强梁作为载荷通路、从前柱可靠地传递至中柱的担心。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构造体,设在侧门上的加强梁(梁部件)充当反力部件,将前部碰撞时的碰撞载荷从前柱可靠地传递至中柱,并适当地承受前部碰撞时以前柱下梁的下端和下纵梁的前端的连接部为力矩中心而产生的弯曲力矩;侧部碰撞时,通过横截面形状被压溃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不会对配置在外面板和内面板之间所划分的车门内部空间中的车窗升降器等的门内置物的配置造成妨碍。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避免出现因前部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使侧门和前柱在车宽方向上错位的情况,从而保证前部碰撞时加强梁能够按照设计规格高效且有效地发挥作用。
通过提供如下的车门构造体,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门构造体,由车室外侧的外面板和车室内侧的内面板构成,在上部具有车门窗开口,该车门构造体通过铰链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装在车身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呈S字形横截面形状的梁部件,该梁部件以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接合在所述内面板的上部,使呈コ字形的横截面形状、且凹面侧朝向横方向的两个槽形状部左右反转地连成上下二层而构成所述S字形横截面形状,所述上层槽形状部的上缘侧与划分所述车门窗部的下缘的窗分型线接近并沿该窗分型线延伸,所述下层槽形状部,在车身后方侧实质上与所述窗分型线平行地延伸,在车身前方侧向门构造体下方侧偏倚,该下层槽形状部的前端位于与所述铰链重叠的高度位置。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17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