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3785.5 | 申请日: | 2014-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6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林清山;吴春彦;纪连杰;方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今消费性电子产品市场,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应用于多种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及笔记型电脑。由于使用者可直接通过屏幕上显示的物件进行操作与下达指令,因此触控面板提供了使用者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人性化操作界面。
然而,随着对触控面板结构上的轻、薄及制作工艺上的低成本的日益增加的需求,目前现有的触控面板结构和制作工艺均有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以满足触控面板在结构上更加轻、薄及在制作工艺中成本更低的需求。
一种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S1:形成薄膜层于第一基板上;S2:形成缓冲层于所述薄膜层上,且所述薄膜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缓冲层之间;S3:形成感测层于所述缓冲层上,且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薄膜层与所述感测层之间;S4:形成第二基板于所述感测层上,且所述感测层位于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S5:移除所述第一基板;S6:采用一接合层贴附一盖板于所述薄膜层上,且所述接合层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薄膜层之间;及S7:移除所述第二基板。
本发明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在触控面板的制作过程中引入两块基板,也即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虽然这两块基板不构成最终产品触控面板的一部分,但其在触控面板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由第一基板的支撑作用将感测层形成于薄膜层上,并后续移除第一基板,再借由第二基板的转载作用,将薄膜层及其上形成的感测层贴附于盖板上,如此,形成的触控面板更加轻、薄,制作成本较低。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中,感测层位于薄膜层贴合盖板的另一面,可避免后续感测层与软性电路板接合时影响薄膜层与盖板之间贴合的平整度。
此外,在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形成有缓冲层,藉由缓冲层的特性,可减缓薄膜层与感测层之间的特性差异,例如薄膜层与感测层的折射率差异、热膨胀系数差异。进一步的,由于缓冲层的存在,可减少形成感测层的过程中对薄膜层的侵蚀,进一步的可减小移除第一基板时应力对薄膜层及感测层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A~图1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A~图2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3A~图3D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感测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触控面板;
30~薄膜组件;
100、300~第一基板;
200~保护层;
110~第一粘结层;
120~承载层;
121~薄膜层;
122~缓冲层;
130~感测层;
131~第一电极块;
132~第一导线;
133~第二电极块;
134~第二导线;
135~绝缘块;
136~信号线;
140~第二粘结层;
150~第二基板;
160~接合层;
170~盖板;
180~遮蔽层;
310~第三基板;
M~中间区域;
N~周边区域;
V~区域;
CC’~切割线;
A、B~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揭示内容可能在不同实施例中使用重复的元件符号,并不代表不同实施例或图式间具有关联。此外,一元件形成于另一元件「上」或「下」可包含两元件直接接触的实施例,或也可包含两元件之间夹设有其它额外元件的实施例。各种元件可能以任意不同比例显示以使图示清晰简洁。
图1A~图1H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其中图1H还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制作方法形成的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37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摸屏触点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 下一篇:触控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