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体减摇舱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50955.2 | 申请日: | 2014-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4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姜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立平 |
主分类号: | B63B39/00 | 分类号: | B63B3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体 减摇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用装置,尤其是一种船体减摇舱。
背景技术
船舶的摇摆,可能产生六个自由度的运动即:横荡,纵荡,艏摇,横摇,纵摇,垂荡。船舶在外力作用下,即在风浪作用下作周期性的左右横摇和前后摇摆的运动,称为摇摆性。船舶摇摆性是一种有害的性能,剧烈的摇荡会降低航速,造成货损,损坏船体和机器,使旅客晕船,影响船员生活和工作等。晕船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等反应。
本发明人于2008年授权的发明专利“叠层式复合承载球”,专利号:200310108637.4公开了一种承载球,由硬度高、弹性大的材料,如弹簧钢、不锈钢、高碳钢、中碳钢等与介质相间层叠复合而成,介质为弹性低、弹性模量小的材料如橡塑、海绵、炭纤或玻纤的复合材料及高分子材料。该承载球具有很好的弹性变形能力,且承载力大,可用于减摇舱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在船体上的减摇舱,减小其摇摆和颠簸,保证舱内的平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船体减摇舱包括减摇舱舱体、中心承载球、上、下钵体支座及若干复合缓冲器;所述的上钵体支座固定于减摇舱舱体重心位置下方,所述的下钵体支座设置在上钵体支座正下方并固定于甲板上,所述的中心承载球位于上、下钵体支座之间,所述的复合缓冲器位于减摇舱舱体下方四周支撑减摇舱舱体。
承载球为发明专利200310108637.4公开的叠层式复合承载球。
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缓冲器为弹簧或弹性垫块。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缓冲器为阻尼率可控的阻尼器。还包括控制器及若干传感器,所述的控制器位于减摇舱内,所述的传感器与阻尼器配套设置,所述的传感器将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控制阻尼器的阻尼率。
所述的传感器为位移传感器和/或压力传感器和/或速度传感器和/或加速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的减摇舱舱体为圆柱形,所述的复合缓冲器对称分布排列在减摇舱舱体底部的圆周上。或所述的减摇舱舱体为方形,所述的复合缓冲器分布在减摇舱舱体底部的每一个方形顶点附近。
该发明在船体上设置减摇舱,通过被动或主动的方式,中心承载球和复合缓冲器支撑减摇舱,利用复合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减小船体摇摆的动能,平衡能量,保证舱内的平稳性。可用于科考船、军舰指挥舱等保证科考专家、指挥官等人员的晕船问题;还可解决有防摇需求的精密仪器的运输问题、救援船只中伤员不可颠簸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圆柱形减摇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方形减摇舱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减摇舱舱体,2:中心承载球,31:上钵体支座,32:下钵体支座,4:弹簧组件,5:阻尼器,6:控制器,7: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体减摇舱,设于船体甲板上,包括减摇舱舱体1、中心承载球2、上钵体支座31、下钵体支座32及若干弹簧组件4或弹性垫块(图中未示出)。减摇舱舱体1位于船体的重心位置,减摇的效果最好。上钵体支座31固定于减摇舱舱体1重心位置下方,下钵体支座32固定在甲板上,中心承载球2位于上下钵体支座之间,弹簧组件4位于减摇舱舱体1下方四周支撑减摇舱舱体1。
该发明中的中心承载球2可为发明专利200310108637.4公开的叠层式复合承载球,由硬度高、弹性模量大的材料与相对硬度低、弹性模量小的材料由外至内层叠复合而成,可为实心球体,或为空心球体,空心部分填充氮气或水。该中心承载球2的弹性形变好,承载力大,位于减摇舱舱体1重心位置,起支点作用。
该实施例采用被动方式控制减摇舱平稳,当船体摇动时,弹簧受力拉伸或压缩,各弹簧相互作用,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减摇舱舱体摇摆的动能,平衡能量,保证舱内的平稳性。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立平,未经姜立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09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