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自形成Cu3Ge/TiN双层扩散阻挡层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54176.X 申请日: 2014-06-10
公开(公告)号: CN104022075A 公开(公告)日: 2014-09-03
发明(设计)人: 刘波;张彦坡;林黎蔚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大学
主分类号: H01L21/768 分类号: H01L21/76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10065 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可控 形成 cu sub ge tin 双层 扩散 阻挡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超深亚微米Cu互连用的可控自形成Cu3Ge/TiN双层扩散阻挡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Cu)具有低阻、高抗电迁移性能,已取代铝(Al)成为当今高性能超大规模硅(Si)集成电路主流互连材料,见文献[Delsol R, Jacquemin J P, Gregoire M, Girault V, Federspiel X, Bouyssou R X, Vannier P, Normandon P. Microelectron Eng, 2006; 83: 2377]。但Cu与Si低温下(<300℃)直接反应形成高阻Cu3Si化合物相,且Cu易扩散至Si基体内形成深能级杂质,弱化器件性能,见文献 [B. Liu, Z.X. Song, Y.H. Li, K.W. Xu, Appl. Phys. Lett. 93/17 (3008)]。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具有低电阻率和良好阻隔性能的材料来抑止Cu与Si基体或Si基介质间的相互扩散仍然是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

国际半导体发展规划预言,2016年14 nm节点技术要求其互连结构中阻挡层厚度缩减至2 nm,见文献[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 2003]。传统阻挡层材料如Ta/TaN在此尺度下的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诸多文献研究表明采用Cu基合金(CuM (M=Ti、Mg、Ti、Al、 Ti、 Ru、WN、等))直接沉积在Si或SiO2基体上,通过后续退火处理驱使合金元素扩散至Cu(M)/Si界面并反应形成数纳米厚钝化层,如TiSiyOx,TiOx,TiOx,MgO和AlyOx等的自形成阻挡层技术可能是解决此技术瓶颈的一种有效途径,见文献[Kohama K, Ito K, Tsukimoto S, Mori K, Maekawa K, Murakami M. J. Electron. Mater., 2008, 37: 1148]和[Iijima J, Haneda M , Koike J. Proc IEEE IITC 2006, 155]。然而,在升温初期,尚未达到合金元素扩散所需的热动力学条件(通常大于400℃)时,合金中的Cu原子与Si或SiO2基介质间已发生互扩散反应(<300℃),最终引发器件性能恶化,见文献[Liu A Y, Cohen M L. Phys. Rev. B, 1990, 41(15): 10727]和[Aboelfotoh M O, Svensson B G. Phys. Rev. B, 1991, 44(23): 1274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41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