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认知网络路径的选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54753.5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2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舒祺;汪一鸣;崔翠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6/14 | 分类号: | H04W16/14;H04W40/22;H04W52/4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认知 网络 路径 选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认知网络路径的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认知无线电技术是提高频谱使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不影响主用户(Primary Users, PUs)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允许次用户(Secondary Users, SUs)使用PUs的授权频谱。在认知网络中PUs和SUs共享频谱的方法有underlay、overlay、interweave三种,其中underlay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基本思想是只要SUs发射机对PUs接收机的干扰不超过所允许的最大干扰阈值,SUs就可以利用PUs的授权频谱完成通信。因此,为了不对PUs接收机产生有害的干扰,应对SUs发射机的发射功率进行限制,使其不超过PUs接收机所允许的最大干扰阈值。另外,当今协作中继通信已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方案用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因此,如何将认知无线电技术与协作通信技术相结合,以提高通信网络的性能,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现有技术中,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对协作通信及认知网络中断性能技术进行研究。A. Bletsas首先提出了将MAC层的机会中继与物理层的协作分集相结合的一种基于网络路径选择的协同节点选择算法,该算法对研究无线通信网络的跨层路由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把认知技术和协作中继通信技术相结合,出现了认知中继网络的概念,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研究认知网络性能的兴趣,特别是对认知网络的中断性能及路由选择的研究。因此,为了提高无线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中断概率的认知网络路径选择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下面对认知网络中断性能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1)在考虑次用户完美感知主用户频谱使用情况的条件下,分析认知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和分集增益;
(2)在underlay模式下,假设次用户在没有最大传输功率限制条件下,分析研究认知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近似上界;
(3)在underlay模式下,考虑次用户各接收机接收信噪比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分析认知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精确上界和下界;
(4)在underlay模式下,分析认知中继网络中继节点的选择方法,从而得出认知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闭合表达式。
以上研究均只考虑SUs发射机对PUs接收机的干扰或PUs发射机对SUs接收机的干扰情况,而没全面考虑PUs和SUs之间互干扰的情况,这种分析认知中继网络中断性能的方法是不全面的;而根据PUs和SUs之间互干扰的情况,分析认知中继网络中断概率,并根据中断概率进行网络路径选择的方法还没有人研究。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有效提供认知网络路径适时选择的合理性的认知网络的路径选择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认知网络路径的选择方法,所述认知网络包括主用户、次用户源节点、次用户中继节点和次用户目的节点,路径的选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次用户源节点、次用户中继节点和次用户目的节点分别获取如下参数:
次用户源节点:次用户源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主用户接收机的最大干扰阈值,次用户源节点与主用户接收机间的瞬时信道增益;
次用户中继节点:主用户接收机的最大干扰阈值,主用户发射机的信号发射功率,次用户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次用户中继节点与主用户发射机间的瞬时信道增益,次用户中继节点与主用户接收机间的瞬时信道增益,次用户源节点与次用户中继节点间的瞬时信道增益;
次用户目的节点:主用户发射机的信号发射功率,次用户中继节点与次用户目的节点间的瞬时信道增益,次用户目的节点与主用户发射机间的瞬时信道增益;
(2)根据主用户接收机所允许的最大干扰阈值,次用户源节点、次用户中继节点与主用户接收机间的瞬时信道增益,次用户源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以及次用户中继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由功率控制政策确定次用户发射机、次用户中继节点发射信号时的信号发射功率;
(3)以次用户源节点发射信号,次用户中继节点接收信号的信息传输过程为第一跳,以次用户中继节点解码重传接收到的信号,次用户目的节点接收信号的信息传输过程为第二跳,分别计算认知网络各条路径上,第一跳和第二跳输出端的信干噪比,选第一跳和第二跳两跳的信干噪比中小的作为该条路径上次用户源节点到次用户目的节点端到端的信干噪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47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