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杏品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2735.X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9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柱;张俊环;姜凤超;孙浩元;杨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09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ssr 分子 标记 鉴定 品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杏品种的方法,本发明首先利用生物学特征差别较大的5个杏品种进行了大量引物的筛选,从19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8对多态性好、主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样品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最后又从6%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胶图中选出特异带清晰、非特异带少、多态性高的10个SSR标记的图谱进行读带分析。通过对读带数据的分析,最终筛选出鉴别效率最高的一个引物组合,由3对引物组成(PSSR1、PSSR2和PSSR3,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6所示),可将124个杏品种一一区别开来。本发明的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杏品种的方法具有快速、准确、低成本、操作简单、节约人力、物力及土地资源等优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杏品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杏原产于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00余个品种和类型,近几年又育成和引进许多新品种。由于品种对不同产区的适应性和市场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不同产地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主栽品种。杏品种间在植物学形态上差异较小,有许多品种必须靠果实性状才能进行鉴别,而杏树定植后3~4年才能结果,这大大限制了生产上对优良品种的准确有效地选择,进而影响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品种的早期鉴定提供了可能。SSR(Simple SequenceRepeats)分子标记具有数量丰、分布于整个基因组、等位变异高、共显性、检测简单、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目前,杏(Prunus armeniaca L.)植物材料中也开发了一些SSR引物,并已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品种进化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等方面,但利用SSR标记构建杏品种指纹图谱和品种鉴定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选择合适的SSR引物是该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之一。从理论上讲,任一SSR标记都可进行杏种质鉴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SSR引物不够稳定,容易出现杂带或扩增效果差。因此,开发合适的用于杏品种鉴定的SSR分子标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杏品种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首先利用生物学特征差别较大的5个杏品种进行了大量引物的筛选,从已发表的在桃、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材料上开发出的19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8对多态性好、主带清晰的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再对扩增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分析,最后又从6%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胶图中选出特异带清晰、非特异带少、多态性高的10个SSR标记的图谱进行读带分析。通过对读带数据的分析,最终筛选出鉴别效率最高的一个引物组合,由3对引物组成(PSSR1、PSSR2和PSSR3,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6所示),可将124个杏品种一一区别开来。
杏品种SSR分子标记PSSR1,用于PCR扩增分子标记PSSR1的引物对为:
上游引物PSSR1F:5'-CAGAGTGCCCTCAGAGATTTG-3'和
下游引物PSSR1R:5'-TCCGTCGTCTTCACTGATTT-3'。
杏品种SSR分子标记PSSR2,用于PCR扩增分子标记PSSR2的引物对为:
上游引物PSSR2F:5'-CATGAACAGGGTCAAAAGCA-3'和
下游引物PSSR2R:5'-TATATCCTTACGCGGCCTCA-3'。
杏品种SSR分子标记PSSR3,用于PCR扩增分子标记PSSR3的引物对为:
上游引物PSSR3F:5'-CTGCTCTCACTCAACTCAATGC-3'和
下游引物PSSR3R:5'-CTCCCCTACCCCTCTGTATCTC-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27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