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分开学习范围的爆震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2923.2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53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奉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P5/152 | 分类号: | F02P5/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刚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分开 学习 范围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开学习范围的爆震控制方法,其包括:(a)指定由负荷‑旋转数表示的可行驶范围中的学习单元,(b)将所述学习单元分为个体单元,(c)分别指定部分负荷和满负荷中的爆震单元以及其他单元,以及(d)通过高负荷的部分负荷学习值与满负荷中的学习值的不同确定点火正时提前和滞后角的基准以及基于确定的基准,同时执行部分负荷的爆震单元学习和满负荷的爆震单元学习,且在执行部分负荷的爆震单元学习时不执行满负荷的爆震单元学习。
相关申请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1月2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3-0142965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爆震学习,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分开学习范围的爆震控制方法,即使部分负荷和满负荷中的点火正时设定类型不同,该方法也能够通过将部分负荷和满负荷视为一个图表而依靠爆震学习(learning)控制范围的映射(map)而解决爆震的恶性循环。
背景技术
一般地,爆震是一种未燃烧尾气在正常火焰到达燃烧室末端之前自动点火的现象,特别是发动机扭矩在被提前到最大制动扭矩(MBT)(最大扭矩在最小提前火花点火时产生)之前通过产生点火正时而被降低。该现象可能在低速和高负荷时加重。
防止爆震的一个例子是火花点火数据映射类型,其使得火花正时设定类型基于负荷而不同,以根据发动机RPM和负荷来完成火花点火映射。例如,有一种类型是通过如下方式来完成火花点火映射的:根据发动机的RPM(Ne)和负荷设定点火正时,当在根据该点火正时操作的发动机中未发生爆震的时候确定该点火正时作为抗爆性边界线(DBL),以及通过滞后该点火正时同时具有DBL的界限来确定在特定RPM和负荷下的点火正时。
与此不同,作为爆震学习,有一种基于一个单元(cell)的更加完善的爆震学习控制方法,其能够通过实验来解决需要时间和人力的方法中的缺陷。
这种爆震学习控制方法是一种通过如下的步骤而映射爆震学习控制范围的方法:将由RPM和负荷(空气体积)形成的发动机的行驶范围划分为学习单元,使得点火正时设定类型在部分负荷和满负荷时有所不同,以及将部分负荷和满负荷视为一个图表。
例如,在部分负荷中,点火正时被映射为比DBL(爆震发生点火正时)多滞后2°至3°的值,其为正常的行驶范围(在该行驶范围中在部分负荷时发动机噪音不大)并且因此其基于此噪音进行了该映射。另一方面,在满负荷中,点火正时在DBL或者DBL-1°的水平进行映射,这是由于基于发动机在满负荷时的大噪声和动力性能进行的该映射。
在部分负荷和满负荷的划分中,通过将每个行驶范围划分到多个单元且应用该爆震学习单元来执行爆震学习控制。例如,当每个行驶范围被划分到16个单元时(这些单元被分成0-15),满负荷范围为当空气体积在1200rpm至2000rpm下为75时覆盖第8单元的类型。
然而,该爆震学习控制类型不区分在部分负荷和满负荷中点火正时设定类型的区别,该爆震学习控制类型是通过在点火正时设定类型不同的条件下将部分负荷和满负荷视为一个图表来映射爆震学习控制范围,因此由于这些单元中的特定单元里部分负荷和满负荷的同时存在而产生不便,其中每个行驶范围都被划分在这些单元中。
因此,在爆震学习控制时在满负荷发生了爆震,因此在部分负荷时更可能作用有滞后点火正时,而可能发生动力性能的降低。
特别地,当爆震没有发生在部分负荷中并因此产生了点火正时恢复的时候,在再次在满负荷范围下进行行驶同时具有点火正时恢复的部分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爆震再次发生的恶性循环。
进一步地,在爆震学习控制类型中,在低洼地满负荷(例如,节气门70%或更多)条件时发生于负荷75或者更多的爆震会被学习在特定单元里而且即使在部分负荷升至同样范围内负荷45或75时也不会发生,可能发生特定单元的学习值被滞后作为点火正时滞后值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29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