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呼救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9218.5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23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姜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科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B21/02;G08B2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邓云鹏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呼救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呼救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车辆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出行的代步工具,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每年我国因车祸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排在全球之首。大量的数据显示,车祸发生后,救援人员赶到事故现场的时间越短,伤员的非正常死亡率越低。
车辆上一般都配备有气囊,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弹出的气囊能够减轻车主受伤害的程度,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车主仍然需要得到外部的救援才能脱离险境,传统的交通事故处理方法,车主或路人报警后被动的等待救援,导致交通事故救援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提高交通事故救援效率的车辆呼救方法和系统。
一种车辆呼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实时获取车辆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车辆状态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若是,
则生成呼救信息,并获取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
以无线通讯的方式将所述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上报至服务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车辆的运动状态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的步骤,包括:
实时获取车辆的加速度;
若所述加速度超过预设阈值时,获取气囊爆裂数据;
计算加速度到达所述预设阈值前后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值;
根据所述气囊爆裂数据、所述加速度和速度变化值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若是,则判定所述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否则判定所述车辆未发生碰撞事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服务器对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进行相应处理的步骤,所述步骤包括:
根据车辆位置信息获取距离车辆位置路程最短的事故救援中心对应的联系号码;
通过所述联系号码将呼救信息和车辆位置信息通知所述事故救援中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对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进行相应处理的步骤,还包括:
根据车辆标识获取对应车主相关联系人的联系信息;
通过所述联系信息将所述呼救信息和车辆位置信息发送至车主相关联系人的移动终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讯方式包括3G、4G、GSM和CDMA中的至少一种。
一种车辆呼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实时获取车辆状态信息;
信息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车辆状态信息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若是,则生成呼救信息,并获取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
信息上报模块,用于以无线通讯的方式将所述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上报至服务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生成模块包括:
加速度获取模块,用于实时获取车辆的加速度;
气囊爆裂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若所述加速度超过预设阈值时,获取气囊爆裂数据;
速度变化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加速度到达所设阈值前后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值;
碰撞事故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气囊爆裂数据、所述加速度和速度变化值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若是,则判定所述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否则判定所述车辆未发生碰撞事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所述服务器对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车辆标识进行相应处理,所述信息处理模块包括:
联系号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车辆位置信息获取距离车辆位置路程最短的事故救援中心对应的联系号码;
事故救援中心通知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联系号码将呼救信息和车辆位置信息通知所述事故救援中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息处理模块还包括:
联系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车辆标识获取对应车主相关联系人的联系信息;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联系信息将所述呼救信息和车辆位置信息发送至车主相关联系人的移动终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通讯方式包括3G、4G、GSM和CDMA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车辆呼救方法和系统,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能第一时间将呼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以无线通讯方式发送至服务器,外界通过服务器能够及时获知碰撞事故发生地并组织救援,相比被动的等待救援,本方法和系统主动向外发送呼救信息和车辆位置信息,减少了事故救援响应时间,提高了事故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科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科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92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