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的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1628.3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68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坤;刘超;常博;曾勤;吴宜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7/00 | 分类号: | G21C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51 | 代理人: | 孟卜娟,李新华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系统 测量方法 | ||
1.一种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均匀布置在受外源影响相同的对称位置;
(2)、获取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
(3)、改变系统次临界度,测量预设组不同状态的“真实”次临界度;
(4)、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测量所述预设组不同状态的“测量”次临界度;
(5)、根据所述预设组不同状态的“真实”次临界度与“测量”次临界度,得到“真实”次临界度与“测量”次临界度的对应关系;
(6)、运行中,对任一当前状态,根据所述当前状态的“测量”次临界度和所述“真实”次临界度与“测量”次临界度的对应关系,获取所述当前状态的“真实”次临界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变系统次临界度,测量预设组不同状态的“真实”次临界度,包括:
通过调节控制棒、调节燃料富集度、改变燃料组件数或者改变反射层厚度以改变系统次临界度,使用脉冲源法测量所述预设组不同状态的“真实”次临界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探测到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测量所述预设组不同状态的“测量”次临界度,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抽象一个集总探测器;
选择一次临界度值已知的参考态,记录第一已知源强和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第一探测器计数;
对所述预设组的任一待测状态,记录第二已知源强和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二探测器计数;
将所述第一源强、所述第一探测器计数、所述第二源强以及所述第二探测器计数,代入源倍增法公式中求得所述预设组中待测状态的所述“测量”次临界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一探测器计数等于在所述次临界度值已知的参考态下,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计数之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二探测器计数等于在所述待测状态下,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计数之和。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组包括数十种不同的状态。
7.一种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均匀布置在受外源影响相同的对称位置;
(b)获取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
(c)根据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截面Σdet空间及能量分布抽象一个集总探测器;
(d)选择一次临界度值已知的参考态,记录第一已知源强和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一探测器计数;
(e)对所述预设组的任一待测状态,记录第二已知源强和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二探测器计数;
(f)将所述第一已知源强、所述第一探测器计数、所述第二已知源强以及所述第二探测器计数,代入源倍增法公式中求得所述预设组中待测状态的次临界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一探测器计数等于在所述次临界度值已知的参考态下,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计数之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总探测器测量出的第二探测器计数等于在所述待测状态下,所述至少两个相同的探测器的探测器计数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组包括数十种不同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162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