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垃圾用户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6731.9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6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韩博颖;陈冬梁;翁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 11477 | 代理人: | 张俊国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清***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垃圾 用户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社交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垃圾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社交平台、邮件等用于用户之间通信的社交应用中,通常会接收到许多广告、违禁信息或者模拟终端自动发送的信息等,这些信息对于接收端的用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会给用户的正常通信造成干扰,这就需要对发送这类信息的用户进行屏蔽处理。
相关技术中,对发送上述非正常信息的用户进行屏蔽的方式,仅限于通过广大用户对非正常信息的举报来进行屏蔽,这种屏蔽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垃圾消息屏蔽掉,但依赖于用户的举报行为,不能主动对垃圾用户进行识别并屏蔽,从而不能有效屏蔽非正常信息,实用性较低。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处理垃圾用户的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垃圾用户的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的档案数据,所述档案数据包含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历史审核记录以及历史行为信息中至少一项信息;
根据所述档案数据,分析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当所述用户属于不可信用户时,对所述用户进行行为限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根据用户的档案数据来分析用户的可信度,从而通过用户的可信度对用户进行行为限制,增加不可信用户使用社交应用的门槛,减少不可信用户对正常用户的骚扰,实现了社交应用主动对不可信用户的识别及屏蔽,从而更有效地过滤广告和政治传播等非法信息,有较高的实用性。
可选的,当所述档案数据包含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时,所述根据所述档案数据,分析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包括:
分析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是否包括预设的不可信信息;
当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所述不可信信息时,确定所述用户属于不可信用户。
在可选方案中,通过用户的个人信息中的数据分析用户,方便快速地判断出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可选的,当所述档案数据包含所述用户的历史审核记录时,所述根据所述档案数据,分析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被封禁记录、被删除消息记录、命中垃圾信息关键词记录及被举报记录中至少一项记录的数量是否超过预设的阈值,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其中,所述用户的历史审核记录包括:所述用户的被封禁记录、被删除消息记录、命中垃圾信息关键词记录及被举报记录中至少一项记录。
在可选方案中,通过用户的历史审核记录中的数据分析用户,方便快速地判断出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可选的,当所述档案数据包含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时,所述根据所述档案数据,分析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分析所述用户是否有预设的不可信行为;
当所述用户有所述不可信行为时,确定所述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在可选方案中,通过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中的数据分析用户,方便快速地判断出用户是否属于不可信用户。
可选的,所述当所述用户为不可信用户时,对所述用户进行行为限制,包括:
当所述用户为不可信用户时,分析所述用户的种类;
根据所述用户的种类,对所述用户进行不同等级的行为限制。
在可选方案中,对于不可信用户,进一步判断用户的种类,从而对不同种类的用户进行不同等级的行为限制,明确了对不可信用户的处理方式,减少不可信用户对正常用户的骚扰。
可选的,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的行业信息;
所述当所述用户为不可信用户时,分析所述用户的种类,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的行业信息,判断所述用户的行业种类;
根据所述用户的行业种类,确定所述用户的种类。
在可选方案中,可根据用户个人信息中的行业种类来判断用户的种类,进而根据用户的种类对用户进行相应的行为限制。
可选的,所述用户的历史审核记录包括命中垃圾消息关键词记录;
所述当所述用户为不可信用户时,分析所述用户的种类,包括:
根据所述命中垃圾消息关键词记录,判断命中的所述垃圾消息关键词的种类;
根据所述垃圾消息关键词的种类,确定所述用户的种类。
在可选方案中,可根据用户历史消息中命中的垃圾消息关键词的种类来判断用户的种类,进而根据用户的种类对用户进行相应的行为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67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