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9348.9 | 申请日: | 2014-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3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段东平;陈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家港东申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17/20 | 分类号: | B61D17/20;B61D17/10;B61G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宋鹰武;沈祖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减震 阻尼 结构 车厢 连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颗粒阻尼在车辆中的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
背景技术
随着地铁、高铁的普及与提速,车体与轮轨、以及车体内部之间的振动越发明显,而且无法避免。尤其是在车厢的连接处,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如图1所示。
首先,车厢连接处本身就是列车的薄弱环节,一旦发生事故,列车连接处最容易受损,乘客在这里停留,危险系数大于车厢里的其他位置。
第二,列车行驶过程中,车厢之间的运动是相对的,这就导致连接处晃动较大,乘客很容易站不稳或摔倒。
第三、连接处一般都设置有开水间、吸烟区等,乘客途径此位置时,通常手里都拿有物品,无法进行及时的抓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站在这里的乘客在列车转换或发生紧急刹车时很难掌握重心。
此外,这类绵延的振动对于车体本身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
有鉴于此,如何降低运行中车厢连接处的振动,成为未来列车设计的一个重要研发方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可以从减缓解车厢间的振动幅度,减少对乘客的伤害。
本发明的一种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连接于两个车厢之间,所述减震阻尼结构包括:菱形缓冲结构、支撑结构、以及2个阻尼板;所述菱形缓冲结构,一组对角连接于所述两个车厢上,另一组对角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凸起于所述菱形缓冲结构之上,采用耐磨材料构成,用于托起所述阻尼板中,并承受阻尼板的压力、以及两个阻尼板在竖直方向上高度不一致所带来的冲击;两个阻尼板部分重叠放置,其中偏下一个与支撑结构直接接触,偏上一个阻尼板的一边重叠搭放在偏下一个阻尼板之上。
优选地,阻尼板由至少2层钢板构成,2层钢板的空腔内分割成多个阻尼腔,用于填充颗粒阻尼,所述颗粒阻尼的填充率在70%~90%之间。
优选地,所述颗粒阻尼,其几何形状包括球形。
优选地,所述颗粒阻尼,其直径范围在1-12mm之间,颗粒的密度范围在1-20g/m3之间。
优选地,所述颗粒阻尼的材质包括:铁、铅颗粒、重晶石、铝、包胶颗粒、镁质无机颗粒、玻璃颗粒、钨合金颗粒、IPN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颗粒阻尼,其表面特性包括表面不处理、表面粗糙、以及表面抛光处理。
优选地,所述菱形缓冲结构由4个等长的连杆铰接而成。
优选地,述减震阻尼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并列的多个。
本发明的连接处,通过对阻尼板自身的结构、及其与车厢之间的连接设计,从结构角度缓解列车在变速、爬坡、转弯、障碍过程中所引起的拉伸、压缩、摆动等复杂运动,并能承受来自垂直、水平等多方面的振动和冲击。同时,通过颗粒阻尼的共振,对上述冲击和振动进行共振,吸收和消耗外力,以降低车厢连接处的危险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车厢连接处的实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的水平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的竖直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为本发明中带有减震阻尼结构的车厢连接处的示意图。
所述车厢连接处连接于车厢A与车厢B之间,所述减震阻尼结构包括:菱形缓冲结构1、支撑结构2、以及2个阻尼板3。所述减震阻尼结构的数量为一个或并列的多个。根据其应用的场合不同进行选择,如地铁中设置的数量会少一些,高铁中设置的会多一些,如4个阻尼结构并列。
菱形缓冲结构1,其中一组对角连接于所述两个车厢A、B之上,另外一组对角与支撑结构连接,用于将支撑结构所受力导入到车厢A、B上。
其中,菱形缓冲结构1由4个等长的连杆铰接而成。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不等长的四边形亦可进行缓冲,但从量产和安装的角度来看,等长的结构更佳。
支撑结构2通过铆接等方式凸起于所述菱形缓冲结构之上,采用耐磨材料构成,用于托起阻尼板,并承受阻尼板的压力、以及两个阻尼板在竖直方向上高度不一致所带来的冲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家港东申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家港东申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9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