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达超视距基线无源协同定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6901.X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6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涂刚毅;裴江;王善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46 | 分类号: | G01S1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视距 基线 无源 协同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雷达无源协同定位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超视距基线情况下根据双站雷达对海上辐射源目标被动探测后,进行协同定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无源定位与有源定位不同。无源定位是指定位系统通过获取目标自身辐射的电磁信号或目标反射的外部辐射源信号,探测目标的存在,获取目标的信息,并以一定的精度给出目标的空间坐标。由于定位系统在工作时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仅接收电磁信号,因此被称为无源定位系统。有源定位系统依据距离和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无源定位系统仅依据方位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无源定位系统受环境影响小,且作用距离远。
双站无源定位通过分布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个站,同时获取同一辐射的信号,测量其参数,通过定位运算确定出其地理位置。双站无源定位又称为双站无源协同定位,双站无源协同定位的方法主要有:测向交叉定位、时差定位和测向-时差定位,以上几种定位方法均基于三角定位原理。
根据双站间距的不同,分为视距内协同定位(间距小于30km视距)和超视距协同(间距大于30km视距)定位。超视距情况下,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双站及定位站之间观测定位将不满足三角定位关系。随着双站间基线延长,协同定位时若采用测向交叉定位、时差定位和测向-时差定位等方法,将引入测角误差,导致定位精度差,不能满足实际定位精度要求,需要采用适用于超视距基线情况下的定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雷达间距超出视距范围的长基线情况下,采用测向交叉定位方法进行双站协同定位时,由于地球曲率引入测角误差,导致定位精度差,不能满足实际定位精度要求的缺点,通过将多种坐标变换方法与虚拟目标点搜索定位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雷达长基线无源协同定位方法。
本实施例中,针对的对象是基于无源探测的双站协同定位系统,其定位基本方式及原理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一种雷达长基线无源协同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施过程及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
S1 雷达站点1、2坐标变换:将站点1、2在大地经纬高坐标系坐标转换为地心直角坐标系中坐标。
S2 初始生成虚拟目标探测距离:假定虚拟目标为待定位目标,设定虚拟目标距离站点1距离,设置目标搜索步长。
S3 计算虚拟目标相对站点1位置偏移量:沿站点1对目标探测方向,计算虚拟目标相对站点1东向、北向、垂直方向距离差。
S4 虚拟目标坐标计算:以站点1地心直角坐标系坐标为参考,根据位置偏移量计算待定位虚拟目标地心直角坐标系坐标。
S5 计算站点2对虚拟目标观测量:计算从站点2向虚拟目标进行观测的相对观测量。
S6 测量误差判决:计算测量误差,判断是否小于误差阈值。若大于阈值则,转步骤S7。若小于阈值则,转步骤S8。
S7 更新虚拟目标探测距离:根据站点2角度测量误差值对虚拟目标探测距离进行更新。
S8 输出定位结果:将虚拟目标定位结果转化为大地经纬高坐标系坐标,将虚拟目标定位结果作为待定位目标定位结果输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通过采用适用于超视距基线情况下的无源协同定位方法,对由于地球曲率引入的雷达测量误差进行修正,可有效提高雷达无源协同定位的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长基线无源协同定位方法示意图。
其中:站点1、2在大地经纬高坐标系中分别表示为 、,目标定位结果。Angle1、 Angle2分别为站点1、站点2对目标的观测方位角,Angle为站点2对虚拟目标的观测方位角。
附图2为长基线无源协同定位方法流程图。
其中:图中S1-S8分别与发明内容中表述的S1-S8过程对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过程及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描述为以下过程。
S1 雷达站点1、2坐标变换:站点1、2在大地经纬高坐标系中分别表示为、,其中λ为纬度、为经度、h高度。通过,计算,获得站点1、2的地心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利用函数对站点1坐标变换处理过程如下:
(1)
其中,地球半长轴米,半短轴米,偏心率。利用函数对站点2坐标变换处理过程同站点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69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