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异养和硫自养协同降解水中高氯酸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4763.8 | 申请日: | 2014-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6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万东锦;刘永德;张健;邰双汭;张良波;李莹;王依依;牛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自养 协同 降解 水中 氯酸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水中污染物高氯酸盐的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异养和硫自养协同还原作用,将水中污染物高氯酸盐去除。本发明的反应装置分为异养和自养段,在异养段添加不足量的碳源,该段未去除掉的高氯酸盐可在硫自养段被微生物还原去除,异养段和自养段的负荷可灵活调配,可有效避免异养添加的碳源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灵活控制硫自养段副产物(如硫酸根)的产生。
技术背景
高氯酸盐被认为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水体污染物。高氯酸盐污染主要来源于固体燃料的氧化剂、实验室化学试剂、电镀液、橡胶制品以及染料涂料等工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因其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化学稳定性,且难被土壤及矿物吸附,很容易向地下水层沥滤,造成水体污染。由于分析测试方法的限制,水体高氯酸盐污染及其控制在1997年以后才被各国研究者所重视并逐渐形成研究热潮。高氯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干扰甲状腺的正常功能,影响碘的吸收方面,造成对发育系统特别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导致新陈代谢失调,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有关疾病。因此,美国环保局于1998年把ClO4-列入饮用水候补污染物清单。在2005年2月EPA发布的ClO4-毒理学评价草案中,规定其人体健康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RfD)为每天0.7μg/kg体重,即等同于饮用水中24.5μg/L。加利福尼亚州EPA对饮用水中的ClO4-公共健康含量阈值限定为6μg/L,对该州110处地下水调查显示,33处地下水高氯酸盐浓度超过18μg/L,最高浓度达到280μg/L。2005年美国自来水协会AWWA调查发现美国现有26个州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ClO4-的污染,高氯酸盐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用于去除ClO4-离子的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化学催化法和生物法。其中,离子交换法和膜分离法仅仅是将其进行了转移或浓缩,并没有实现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同时,存在着树脂再生困难和浓盐水排放等问题。化学催化法多采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成本较高,同时催化剂易失活,反应条件苛刻,不适于大规模应用。
生物法作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且实现了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许多单一型和混合型细菌能把ClO4-离子作为新陈代谢的电子受体(氧化剂)。要使高氯酸盐被充分的还原降解,常常需要投加充足的电子供体(还原剂)。根据所需电子供体的不同,ClO4-被生化还原主要分为异养和自养还原。对于异养还原ClO4-,常用的有机电子供体主要有:乙醇、乙酸(盐)、甲醇、乳酸等。对于异养还原ClO4-来说,有机电子供体的投加量是进行反应的关键。一般来讲,有机电子供体的投加量应该按照化学反应计量关系适量投加,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电子供体投量不足,则污染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如果添加过多,有机质则残余在水中,形成二次污染。硫自养还原主要是指微生物利用无机碳(如碳酸盐)作为生化反应所需碳源,所需电子供体主要指单质硫磺。与异养还原降解相比,硫自养还原降解ClO4-的突出优点是避免了多余有机物在水体中残留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增殖过快等问题,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硫自养过程产生副产物SO42-离子,出水pH值降低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以上技术背景,提供一种微生物异养和硫自养协同作用去除高氯酸盐的方法。本发明克服了异养和硫自养还原高氯酸盐现行技术存在的缺陷,使二者协同作用,严格控制异养段碳源的添加量,有效避免多余碳源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调配异养段和自养段负荷比例,控制副产物的产生。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将污染物降解过程分解为异养还原过程和硫自养还原过程,在异养还原过程中,控制有机碳源的添加量,使之低于化学计量比添加,该过程中,由于碳源添加量不足,导致高氯酸盐不能完全去除,残余的高氯酸盐在后续的硫自养还原过程中进一步得以还原降解。
为了实现如上技术原理,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47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异型钢管的表面磷化工艺
- 下一篇:一种带有传送装置的物料粉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