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62118.9 | 申请日: | 201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2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于光义;刘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G06F1/32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姜明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器件 温度 余量 服务器 风扇 调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方法,属于服务器降温节能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服务器整机功耗与部件温度及风扇功耗有关,为了降低服务器整机功耗,当今的服务器产品对各部件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散热调控使用的阶梯法及斜率公式法均需要服务器内部元器件有较大的温度变化范围才能进行风扇转速的调控,因此当服务器工作负载较低时存在过度散热问题,表现为元器件实际温度与温度规范之间有较大的余量,从而导致低负载时风扇功耗在整机功耗中的比例升高,为降低器件温度余量,降低散热功耗,我们需要新的方式进行风扇调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总结了一种有效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来解决低负载及低环温状态时服务器元器件温度余量过大、散热功耗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具体方案是:
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服务器设置进风温度传感器进行环境温度读取,具体步骤为:
①搭建平台;
②确认服务器元器件工作状态信息;
③确定元器件温度规范设定点;
④制定风扇占空比采用环温调控程序,确定输出占空比;
⑤确定功耗不变元器件温度变化与环温、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⑥确定功耗变化元器件温度变化与环温、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⑦检测板卡配置情况,确定对应风扇调控程序,确定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⑧根据风道划分,进行占空比信息计算取最大值控制;
⑨循环读取元器件温度,并持续进行风扇转速调节直至温度稳定;
⑩分析数据,确认以上操作对整机功耗的优化效果。
所述的步骤②中通过在服务器主板前端设置、BMC芯片及软件实现确认服务器元器件工作状态温度的准确读取。
所述的步骤③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读取元器件温度,进行元器件温度设定点与实时温度对比,确定元器件温度规范设定点。
针对所述的步骤⑤⑥⑦中不同的元器件及板卡配制情况,设定微积分计算公式,编写元器件对应风扇微积分调控程序。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是:经过上面详细的服务器风扇调控策略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满足服务器散热需求,解决了低负载及低环温状态时服务器元器件温度余量过大、散热功耗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节能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减少器件温度余量的服务器风扇调控方法,服务器设置进风温度传感器进行环境温度读取,具体步骤为:
①搭建平台;
②确认服务器元器件工作状态信息;
③确定元器件温度规范设定点;
④制定风扇占空比采用环温调控程序,确定输出占空比;
⑤确定功耗不变元器件温度变化与环温、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⑥确定功耗变化元器件温度变化与环温、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⑦检测板卡配置情况,确定对应风扇调控程序,确定风扇转速变化规律,确定风扇占空比;
⑧根据风道划分,进行占空比信息计算取最大值控制;
⑨循环读取元器件温度,并持续进行风扇转速调节直至温度稳定;
⑩分析数据,确认以上操作对整机功耗的优化效果。
所述的步骤②中通过在服务器主板前端设置、BMC芯片及软件实现确认服务器元器件工作状态温度的准确读取。
所述的步骤③中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读取元器件温度,进行元器件温度设定点与实时温度对比,确定元器件温度规范设定点。
针对所述的步骤⑤⑥⑦中不同的元器件及板卡配制情况,设定微积分计算公式,编写元器件对应风扇微积分调控程序。
经过上面详细的服务器风扇调控策略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满足服务器散热需求,不仅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而且有效减少器件温度余量,降低散热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21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基材丙烯酸胶粘带
- 下一篇:一种自动排气的多层胶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