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及该防护装置的端部的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4899.5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0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松田圭吾;春田辉;平川雄三;友安伸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6 | 分类号: | B60J5/06;B60J7/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再言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2 | 代理人: | 马少东;石萍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装置 传感器 一次密封 注射成型 芯线 成型 二次密封 控制装置 密封性能 形状偏差 注模成型 电阻器 相接处 中空部 终端部 异物 滑门 连线 嵌件 终端 检测 覆盖 | ||
1.一种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具有:安装基部,其被安装在开闭车体的开口部的开闭物的周边上或者所述开口部的周边上,其中所述开闭物包括汽车的车门、天窗;中空部,其与该安装基部被一体化,并且隔着空间部设置有两根芯线;并且,所述安装基部和中空部构成由橡胶状弹性体挤出成型的挤出成型部,当在所述开闭物关闭时所述中空部被在所述开闭物与所述开口部之间夹入的异物按压而变形时,通过与此对应的电子信号的变化而检测到所述异物的存在,在所述挤出成型部的终端部分沿着长度方向引出的所述芯线与连接于控制装置或者电子部件的导线相连接,并且由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嵌件的一端侧被插入以堵塞所述空间部,并在此状态下进行注模成型而构成所述挤出成型部的终端部分,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挤出成型部的终端部分施加一次密封层和二次密封层,
所述一次密封层是通过注射成型将从该终端部分露出的所述芯线与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或者电子部件的导线的连线部、所述嵌件的另一端侧覆盖而形成,
所述二次密封层是通过注射成型从所述一次密封层之上进一步覆盖而形成,并且形成产品的外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在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与所述挤出成型部的终端部分相熔合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在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与所述一次密封层相熔合的橡胶状弹性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乙丙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者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者是这些材料中任意两种以上材料的混合物。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乙丙共聚物、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或乙烯-丙烯共聚物,或者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者是这些材料中任意两种以上材料的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且在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不熔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且在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不熔融。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且在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不熔融。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且在所述二次密封层的注射成型时不熔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乙烯-丙烯共聚物与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至少包含30%以上的乙烯-丙烯共聚物。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乙烯-丙烯共聚物与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至少包含30%以上的乙烯-丙烯共聚物。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传感器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一次密封层的注模成型材料的材质,是乙烯-丙烯共聚物与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中,至少包含30%以上的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川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489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硅材料、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