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69789.8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8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邹玲;黎洪波;周洁;胡宁;苏凯麒;杜立萍;王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2 | 分类号: | G01N2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麻痹 贝类 毒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由海洋藻类生物产生的烷基氢化嘌呤类小分子化合物,它可以通过贝类的滤食作用实现在贝类体内的富集过程。一旦人们误食了受该毒素污染的贝肉,人体将会产生神经性中毒反应,如:轻微的刺痛,四肢和嘴唇麻痹,头痛发烧等,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误食后10分钟到15小时之间。此外,麻痹性毒素也是世界范围类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海洋毒素之一,而且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解毒剂。因此,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对于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AOAC推荐的官方检测方法,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荧光法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小鼠生物法虽操作简单,且无需复杂的技术和设备,但检测限比较高,且受到动物保护者的反对;液相色谱荧光法不仅存在着设备昂贵、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等问题外,还存在着不能发现新毒素的弊端。因此,寻找新的科学合理的检测法显得极其必要。
细胞检测法,即利用毒素对细胞的不同作用来检测毒素的一种检测方法。由于细胞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且容易实现高通量,细胞检测法被认为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检测技术,细胞阻抗传感器将传感器技术与生物体细胞有效的结合起来。细胞阻抗传感器可以通过实时无标记的监测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和生长状态的改变,从而实现细胞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实时监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方法,该方法在小鼠神经瘤细胞阻抗传感器上实现,所述小鼠神经瘤细胞阻抗传感器由细胞培养孔、细胞阻抗芯片安装台、芯片电路板、芯片连接弯针;细胞培养孔位于细胞阻抗芯片安装台上,芯片电路板与细胞阻抗芯片安装台连接,芯片连接弯针与芯片电路板连接,芯片连接弯针将芯片电路板上的阻抗信号传输给电脑;细胞培养孔中安装有阻抗电极;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的neuro2a细胞接种到8个细胞培养孔(1)中,每个细胞培养孔(1)中培养液总体积为300 μl,细胞个数为以30000个;细胞培养24小时后,每孔用270 μl新鲜的培养液更换原培养液;
(2)选取4个细胞培养孔(1)作为实验组,向每个细胞培养孔(1)加入10 μl待测溶液、10 μl的15 mM的乌本苷和10 μl的1.5 mM的藜芦定溶液;
剩余4个细胞培养孔(1)作为对照组,向每个细胞培养孔(1)加入10 μl培养液、10 μl的15 mM的乌本苷和10 μl的1.5 mM的藜芦定溶液;
(3)将传感器芯片放回培养箱继续培养;
(4)细胞继续培养24小时内实时检测各个细胞培养孔(1)的CI值,当实验组的CI值大于对照组细胞培养孔的CI值时,则判定为该待测溶液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CI值越高,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越高;
所述培养液为RPMI1640培养基,其中添加了体积分数为10%的胎牛血清,质量分数为1%的丙酮酸钠,质量分数为1%的非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1%谷氨酰胺、质量分数为1%的P/S双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方法直接以细胞为检测载体,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石房蛤毒素的检测限低至0.9 ng/ml,相比与现有技术中的检测限(160 ng/ml)具有显著的进步,此外,该方法受贝肉基质干扰作用小,数据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小鼠神经瘤细胞阻抗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检测细胞数目和生长状态的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检测不同浓度麻痹性毒素的结果图;
图4为本发明不同浓度的石房蛤毒素与乌本苷、藜芦定共同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指数与毒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图5为本发明检测其他贝类毒素与不含毒素的贝肉提取液结果图。
图中,细胞培养孔1、细胞阻抗芯片安装台2、芯片电路板3、芯片连接弯针4、阻抗电极5、细胞6。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97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